泥炭、椰糠、赤玉、珍珠巖的保水性怎麼樣

  剛接觸多肉的朋友,對於多肉的配土難免要很糾結,至於什麼透氣性、保水性、「不幹不澆,乾透澆透」更是要萬分頭疼了,下文是文科生joly718做的泥炭,椰糠,赤玉,珍珠巖土壤保水性測試,會讓你對多肉的介質有進一步的認識,對在什麼時候澆水這事上也會有理論派的參考哦。
  入坑不久,經常看到有關椰糠和泥炭的保水性討論,怎麼說的都有。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椰糠更「保水」,顆粒比較「疏水」等。
  但是在實際應用的時候,也有些人覺得椰糠沒有那麼「保水」。我的個人感覺也是這樣。
  樓主文科生,對於很多術語只有大體上感性的瞭解,所以決定做個測試,通過數據看不同土種的「保水性」。
  手頭土和顆粒品種有限,手頭測量工具也有限,所以設計了如下一套測試方法:
  工具:電子稱、塑膠盆、紗網

  對像:泥炭(發發得1號種植泥炭)、椰糠(格陸谷椰糠磚)、赤玉(3-6mm)、珍珠巖測試方法:取等體積的土(目測等體積),放在墊有紗網的塑膠盆中防止滲漏,第一次稱重;用水澆淋多次,直至土能夠吸水充分,漏去多餘的水分後第二次稱重;將吸飽水分的土放置在散射光、通風尚可的環境裡(樓主只能提供這樣的環境:有暖氣;白天會開10cm左右的窗縫;每天用小風扇在距離2m的地方吹上個把小時;溫度20-30;濕度20%左右),4天後第三次稱重,6天後第四次稱重。
  

測試結果如下:

  第一、泥炭的吸水性比椰糠差。相同體積、吸飽水的情況下,泥炭增重47g,椰糠增加了55g。
  值得一提的是,這80g椰糠是泡發之後的重量,泡發之前的數據是19g,也就是說,如果椰糠是全干狀態,它能吸飽116g的水!
  第二、單就水分散失量看,椰糠比泥炭失水多。等體積的情況下,4天後泥炭散失了43g水,椰糠則散失了62g。
  也就是說,泥炭在4天後已經狀態恢復到剛上盆時的「潮土」,但是比剛上盆時略重;而椰糠也在4天後恢復「潮土」狀態,但已經比剛上盆時輕了。
  6天後此現象更加明顯。
  第三、綜合上述兩條可以看出,椰糠吸水多,失水也多,泥炭吸水少,失水也少。
  但在每個階段,兩者都處於基本相似的狀態,4天後泥炭和椰糠都變成和上盆時類似的「潮土」,6天時都變得接近乾土了,只是還略有潮氣。所以說單講潮濕程度,二者在各階段都差不多的。
  (樓主本想一直實驗到它們達到最輕重量,也就是純「乾土」的時候,無奈馬上要回家,等不到那時了。)這就導致一個結果:
  如果你是「乾透澆足」派的,每次都必定澆到底孔往下漏水,那麼顯然椰糠能吸更多的水,讓你感覺它「保水」;如果你和樓主一樣是「定量澆水」派的,比如每次沿著盆邊溜五圈那種,顯然椰糠比泥炭幹得快,因而會感覺它「不保水」。
  第四,至於顆粒,珍珠巖沒什麼好說,吸水程度和泥炭差不多,幹得也確實快,它的好處真的就是不積水。
  但我認為它還是比河沙好,孔隙較多,還是能儲存一定水分、產生「容錯」效果的。
  而且還輕便、便宜、透氣、親根。
  第五、赤玉真的是好東西。它吸水性比泥炭和椰糠都要好(等體積情況下吸飽水增重68g),但是不積水,即吸飽水之後仍舊是「透氣」的。
  赤玉的乾燥速度也比較慢,可以看到它在6 天後才到回復到上盆時的重量,說明它所含蓄的水分是慢慢釋放出來的。
  所以說這種顆粒有著最好的「容錯」功能,即,澆多了水會漏出去,而萬一澆水頻率太低它還能緩慢地繼續釋放水汽。
  (160g的上盆狀態看著是乾的,但裡面一定還是有水汽的,相信很多人都見到過密封好的赤玉袋子裡有不少水珠的狀況。)唯一的缺點是它重+孔隙太小,可能親根性不太好,尤其是對景天的毛細根而言。
  第六、一個計畫外的發現就是,椰糠怎麼澆體積都幾乎不變,而泥炭澆一次水土表就往下沉降不少。
  所以,配土和澆水習慣是要結合起來看的。不能簡單地用「椰糠保水」、「顆粒不保水」等其實正確、但你未必理解為什麼正確的結論來指導你的判斷。很多肉友在逐步摸索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把肉肉種得極好。他們的經驗是對的,但是必須結合自身的環境、習慣才能做正確選擇。並且,參考一些相對具有科學性的數據,弄明白原理,是能讓人少走彎路的。
  加幾句最簡單直白的結論:
  1、保水性泥炭和椰糠相近,椰糠吸水多失水多,泥炭吸水少失水相對較少。
  2、赤玉是個好東西。
  3、北京冬天室內散射光條件下6天土就基本全干了。

  p.s請放心,所有重量都是去掉了盆子重量的。
  p.s個人觀點,數據不是百分百嚴謹,僅供參考。

評論 0

  • 暱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