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市場(漳州)怎麼樣

  許多人對多肉植物的大棚感興趣,對多肉植物的市場也感興趣,下面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離多肉植物更近一點,原文刊載於中國花卉報,作者:薛倩。

  導讀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多肉植物產區之一,漳州佔據著全國多肉市場近三分之一的份額,但市場上對漳州貨的評價並不高,「品種少」、「品質差」、「便宜貨」是大家對漳州多肉的普遍印象,漳州多肉緣何「走低端」?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多肉價格持續走高,國內掀起多肉熱,歐貨、韓貨、日貨引領風潮,山東、江浙、北京周邊新入行的多肉生產者比比皆是,也出現了浙江萬象花卉有限公司這樣的多肉生產「巨無霸」,面對產量驟增的市場,漳州如何依靠普貨「突出重圍」?
  作為最早的多肉產地,漳州歷經近10年的沉寂,記者實地走訪了漳州鄒塘村、百花村、蔡坑、馬口等多肉產地,看市場新態「寸肉寸金」,評產業前景「十面埋伏」。

  往事
  漳州多肉生產歷史較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一批人開始涉足多肉植物。真正大規模生產始於1999年前後,但由於當時仙人球發展勢頭更猛,多肉隱匿在仙人掌科植物的光環下未露鋒芒。在仙人球供過於求、市場走下坡路後,多肉植物也於2004年前後出現滯銷局面,因此生產者紛紛轉投其他品種。
  漳州百花村最早生產仙人球和多肉植物,而後鄒塘村逐漸形成仙人球和多肉植物的聚集地,現在全村1000多畝的土地連片種植仙人掌和多肉植物,放眼望去,生產大棚佔據了除河道、丘陵以外的所有土地,憑借連綿400畝左右的多肉種植面積,鄒塘村成為全國多肉生產最聚集的產區。而在鄒塘村外,百花村、蔡坑、馬口等眾多村鎮都有多肉生產者分佈,特別是自2013年以來,不少新生產者加入,但生產分散,大多面積不大。
  「垃圾都能賺錢!」這是漳州百花村農戶朱阿強對2012年以來多肉市場的評價。朱阿強是當地較早生產多肉的種植者之一,經歷了本世紀初多肉市場的大起大落,後來由於16畝仙人掌和多肉受災損傷殆盡,再加上市場不景氣,因此退出了多肉種植,但2012年多肉市場復甦,他在經營大樹和蝴蝶蘭之餘又做起多肉生意。「市場太好了,以前種6厘米帶小崽的『姬玉露』每個2元至3元,現在我溫室邊,之前當垃圾扔在一旁的『康平壽』,2013年每頭20元,2014年秋季3厘米左右的小株每頭也能賣10元。」朱阿強對現在多肉市場的熱潮唏噓不已。

  變化
  綜觀國內,多肉產業在迅猛發展,這股多肉熱潮給漳州帶來了哪些影響?
  變化一:生產面積快速擴張
  漳州的多肉與仙人掌生產都集中在鄒塘村,但之前仙人掌一直佔據絕對優勢,專業多肉種植戶只有葉建明等少數幾家,面積只有幾十畝;如今進入鄒塘村,全村近一半的農戶都在種多肉。「以前都做仙人掌球,近幾年才做多肉,漳州2014年多肉產量要比2013年翻10倍。」漳州最早的多肉種植者之一朱松棋說。
  雖然鄒塘村種植總面積大,但單戶面積不大,多數農戶每家只有3畝左右,規模在7畝以上的就是生產大戶。面積較大的基地在繁殖旺季請臨時工,小部分人還在其他村租建新基地。
  2013年多肉熱潮來臨後,原有的多肉種植者大量繁殖,有不少人改投多肉,在一些基地的苗床下或路邊可以看到被丟棄的仙人球。「這邊人都是種仙人掌和多肉,哪種行情好一些,大家就種得多一些。」周塘村長興花卉負責人葉青紅說。
  鄒塘村外也有不少近年新建的基地,如蔡坑、馬口、百花村等都有分佈。「現在行情好,鄒塘村有人在外村新建種植基地,漳州現在幾乎村村都有多肉,但不像鄒塘這樣集中。」朱松棋說。
  變化二:品種快速豐富
  「百聞不如一見,鄒塘村確實變化了,看過後發現以前的一些觀點都是錯的。」山東青島智勇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向敏發出這樣的感慨。在市場上,「漳州貨」代表的不僅是量大,還有品質差、品種單一,但這次實地考察,記者發現漳州多肉已改變很多。
  在鄒塘村,景天科植物大量繁殖,普通的『初戀』、『藍石蓮』、『玉珠簾』、『黃麗』、『白牡丹』、『星美人』等品種家家有,『紅寶石』、『葡萄』、『蒂亞』等進口品種開始擴繁,「東雲」系列的『羅密歐』、『口紅』等及『錢串』、『銀天女』等品種也有人開始試種。「這是去年春天從上海進來的一批『東雲』系列,現在還在試種,度夏效果不好,還得摸索。」種植戶葉金在說。
  「『黑王子』、『藍石蓮』、『吉娃娃』、『不夜城』、『條紋十二卷』、『玉珠簾』等是漳州的傳統品種,但近兩年,該地引入很多新品種,如普貨的『黃麗』、『白牡丹』、『紫樂』等,也有一些進口品種,現在『紅寶石』數量比較大。」朱松祺說。除了普通景天科多肉外,朱松祺在百花村主種壽、玉露、萬象等百合科多肉,蔡坑建松精品多肉專門種植龜甲龍、大型仙人掌科、龍舌蘭科多肉,今隆園藝、以勒園藝主要種植韓國進口品種子二代等,品種十分豐富。
  品種豐富打破了「漳州只能養綠色品種」的說法,去年11月下旬天氣轉涼,多肉植株開始上色,多彩的植株光鮮亮麗。綠色的『玉珠簾』、微黃的『黃麗』、泛白的『白牡丹』、紅色的『大和錦』、紅色條紋的『江戶紫』等色彩多樣。「以前品種少,所以色彩不多;另外,近年漳州天氣變好,晴天多,所以多肉上色越來越好。」今隆園藝負責人張今龍說。

  變化三:設施快速升級
  「漳州變化最大的是設施。」多次到漳州考察多肉市場的韓國多肉植物農場聯合公司理事長金相普說。以前漳州多肉採用高苗床矮棚生產,苗床高1米至1.2米、寬1米至1.5米,用磚、水泥、石棉瓦或瓷磚等搭建,上面用竹木做高度約0.5米的小拱棚,覆蓋塑膠薄膜和遮陰網,設施非常簡陋。但近兩年,不少多肉種植戶在小棚外加蓋連棟大棚,一些基地甚至裝上了水簾、風機和噴灌系統。

  「所有蓋新棚的都是這兩年賺了錢的。」張今龍一語道破設施升級的原因,「所以鄒塘村每個大姐都是笑呵呵的。」「無利不早起」,現在多肉市場正熱,生產者紛紛改善設施,以提升品質、減少損耗,一些多肉基地也加裝圍欄,防止別人偷盜產品和新品種。站在鄒塘村的一個丘陵上,放眼望去,不少地方都是鋼架連棟大棚,只有小部分地區還是低矮的小棚。「小棚的農戶一般種仙人掌,或者今年剛剛轉多肉,所以設施還很簡陋。」張今龍說。
  提升設施的另一個原因是種植新品種對設施要求提高,種植進口貨子二代、百合科十二卷等品種的農戶設施相對好一些。以勒園藝剛種植韓貨子二代一年,雖然基地用鋼架單拱大棚種植,但內部加裝噴灌系統,也準備再添加風機,以幫助多肉度夏,並在大棚外裝有噴水系統,夏季直接在棚上噴水降溫。朱松棋的多肉農場加裝了水簾風機,使得不耐熱的玉露、壽、萬象等能順利度夏,也使用自動噴灌系統,以節省人工。

  危機
  漳州多肉產業一方面在快速發展壯大,另一方面,產業存在的隱患也逐漸顯現,而在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漳州多肉很可能在市場遭受產能過剩的第一輪危機中首先受創。
  漳州多肉發展有其歷史基礎和生產聚集優勢,但眾多阻礙發展的「攔路虎」也會在不久的將來逐一顯現。「現在多肉市場的前景就是一片濃霧,今年下半年可能見分曉,看看前景到底是繁花似錦還是萬丈懸崖。」金東吉認為,今年下半年,多肉市場可能會出現一個大波動。
  追求品質和品相是未來多肉市場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現在生產擴張快於市場擴張也是不爭的事實,但產銷飽和點在哪裡誰也無法預期。所以,在市場危機中才能最終驗證,生產者這種求快的風潮到底是「傻」還是「猛」!
  危機一:「撈一筆趕緊走」的心態
  「能賺撈一把,不能賺就轉行」、「有人買我就賣,我不賣別人也會賣」、「明年還不知道市場什麼樣,錢先到手是真的」,記者在漳州走訪時,聽到不少農戶這樣說自己的經營之道,在農戶眼中,多肉只是短期能賺錢的產品,而從來不是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產業。
  漳州多肉生產求快、銷售求快的狀態,既有其歷史原因,又有其地域特殊性。多肉在本世紀初的熱潮來去匆匆,不少農戶擔心這次熱潮也會快速退去,所以在市場前景不明朗的狀況下,紛紛想搶佔先機,快產快銷。「一般先做的都賺錢,特別是去年和今年不少新基地過來收母本,量大、價格高,等到後期都種起來不知道什麼狀況,所以早點賣完好。」葉青紅說。抱著這種心態做產銷的農戶不在少數,所以在市場尚未顯現疲態時,種植者陣營內的價格戰已經打響,銷售價格混亂。「2014年秋天,不少品種價格都出現下滑現象,比如春天出貨價還在5元的『白牡丹』秋天就變成2元至3元了,反正你不賣總有人賣,價格就會走低。」鄒塘村南陽仙人球場負責人朱明華說。
  漳州多肉求快的狀態與當地氣候相關。按照之前的產銷經驗,春季是多肉銷售旺季,秋季走量不大,而漳州地區夏季漫長,有時多肉大棚內氣溫超過40℃,多肉度夏困難,所以種植者一般希望在夏季前賣空產品以減少損耗,秋季也盡量多賣,騰空場地重新繁殖,為下一年春季備貨,所以種植者抱著「能賣多少算多少,只要賣出去都是錢」的心態一味求快。
  由於採用營養缽種植,漳州多肉單位面積種植量高於山東等地,一畝地放置6厘米小營養缽近8萬盆左右,一年兩茬,每盆按純利2元計算,除去損耗,完全銷售後每年每畝地的收入就有約30萬元,所以追求高額利潤是農戶求快最直接、最根本的動力。
  危機二:重量輕質、雜而不專
  求快求量的生產心態必然影響產品品質,所以漳州多肉品相不及山東、上海地區的產品。一些農戶為了求快,加重遮陰,這樣多肉徒長,就能迅速砍頭、掰葉子進行繁殖,但遮陰重必然影響株型、顏色,大水大肥生產的產品貨架期短、容易化水和患灰霉病、黑腐病。
  漳州本身氣溫高、雨水多,大部分時間晝夜溫差不大,自然條件並不是特別有利於多肉生長,所以一些品種本身在株型、顏色上就會受到影響,產品品質特別容易走下坡路。「以前暗紅色6厘米冠幅的『大和錦』賣10元,現在粉紅色的3厘米的小株也能賣10元,肯定要快種快賣。」葉金在說。為了控制株型和品相,生產者會使用矮壯素,在基地看起來品相良好的產品,但在市場裡非常容易徒長,消費者購買後也會快速變形走樣,影響後續購買,成為典型的「一錘子買賣」。
  漳州作為普貨生產聚集地,雖然一改『黑王子』、『玉珠簾』等十幾個品種一統天下的局面,但品種增加讓生產面臨雜而不專的問題,「一戶一品」或計畫性規模化量產遠不能達到。記者在鄒塘村走訪時發現,3畝左右的多肉種植者每家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品種,所以產品種類多但單個品種沒有量,各品種混雜在一個苗床上。「漳州貨雖然總量大,但實際上想收購某一個品種一家都沒多少,更談不上計畫供應了。」以勒園藝負責人金東吉說。
  除了普貨外,不少人開始試種進口產品子二代,以增加產品利潤空間、減少競爭壓力,但大多處於少量試種階段,並且很多品種不適應漳州氣候,比如「東雲」系列不耐熱,『羅密歐』、『口紅』等品種度夏困難,『錢串』夏季也容易受損。
  浙江萬象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橋認為,漳州多肉發展有其區域和歷史特點,這種「漳州模式」不能評價其好或不好,只能說在產業定位中處於底層,可延續,但沒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危機三:重生產輕銷售
  鄒塘村是全國最聚集的多肉生產地,但鄰近的百花村市場卻難見多肉銷售攤位。「百花村專門銷售多肉的檔口很少,都是直接下到農戶家裡買貨,沒有在市場買貨的習慣,所以銷售渠道有限。」朱松棋說。作為百花村唯一主營多肉和小盆栽產品的檔口,朱松棋主要銷售自己種植的產品,春季會從農戶調貨銷售景天科多肉。
  「我們都是在家等著,就有人過來買貨了。」葉青紅說。在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態下,經銷商會主動找生產者,一旦供過於求,「坐等」的農戶只怕會身陷滯銷危機。「現在行情好不愁賣,有東西就能出,所以他們在家待著就能收錢,但市場量大後就不好說了。」收漳州貨在北京設點銷售的經銷商謝先生說。
  目前有一個好現象,漳州地區出現了很多網上銷售多肉的群體,多是青年學生、辦公室白領等,他們開設網店,接單後到基地選貨快遞發貨。葉青紅介紹說,現在她有時一天要接待上百個這樣的散戶。
  重產輕銷還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當地在種植多肉時充分利用土地,由於使用小棚,基地邊邊角角都被利用起來,但基地外卻沒有一條可以開車通過的大馬路,農戶需要用摩托車將產品送到主路上,才能裝車銷售。另外,當地的路比較狹窄,基地間的道路一般只夠兩個人並肩走,大車進不來,只能耗費人工和時間外運,市場好時小路也有人擠,市場差時只怕會門庭冷落。
  漳州貨給人「低檔」、「便宜」的感覺還源於其生產模式,營養缽、煤渣土的生產方式一方面有利於節約成本;另一方面,這表明生產者並不重視產品包裝。營養缽單位面積擺放量大,而且成本也比種植盆低,發貨時裝的量更多,想裸根發貨,脫盆也容易,然而這種「省錢」方式有損漳州貨的形象,不利於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使用煤渣土一方面是節約成本,還有一方面是當地氣溫高、水汽重,在北方適用的基質土在這裡反而容易引發化水、黑腐病等,煤渣排水性好,比較適合當地氣候,所以基質方面不存在可比性,但感官上確實差一些。」張今龍說。

評論 0

  • 暱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