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木這個品種啊,過去很貴,現在便宜了不少,有還很貴的,也有賊便宜的。貴有貴的說法,便宜則不需要說法。總之,大可把它們都當做烏木,無非就是從稀缺到氾濫,又從氾濫中尋找稀缺。
大叔一向買便宜的,20年9月的時候買了20多顆小苗,16塊20顆(實際有多發了兩三顆),用了優惠券抵了5塊,平均一顆的單價幾乎可以說不到6毛。
為什麼要在九月份買呢?因為想讓它們到度夏前有一段比較長的緩衝時期。還處於夏天的關係,剛到手的時候,狀態非常的慘。沒找到當時的照片,在評價裡找了別人曬得圖,大概就是這樣子,可以說相當慘了,尺寸大概介於2-3cm。
當時買這麼多的想法,一來是認為這麼多顆總能活幾顆,二來是想分成對照組,對比下不同澆水方式會導致的區別。一組是嚴格少澆水,另一組就放托盆裡泡水。後來天台也跑得少,嚴格少澆水組真的嚴格少澆水了,泡水組是偶爾才有機會泡下水。養護環境是放在架子底層,通風沒什麼問題,光照水平大概接近陽台吧、1/3日照。
照片都沒怎麼記錄,時間就直接跳到小半年後,到手的時候大概是20年9月中旬,照片拍的時候大概是21年2月中旬,五個月,算小半年吧。
相比剛到手,可以說是變身得挺漂亮的,個頭基本都翻個了吧,尺寸3-5公分。
第一張是本來打算少澆水確實也很少澆水的烏木,第二張是本來打算泡水實際偶爾泡水的烏木
論顏色的話,是偶爾少澆水的會好點,論個頭的話是偶爾泡水的會好點。
問題來了,明明是同一批買的烏木,養護環境也是差不多的,但狀態的話是差挺多的,個頭的話,偶爾泡水組是比較遵循誰盆大誰就大一點。
如果把它們都當成烏木,原因也許是在較大強度的環境刺激下(相比棚內),烏木會有不同的狀態變化。
如果不把它們當成烏木,那也許是種子來源比較複雜。
綠的時候挺一致,出彩的時候,各有不同。反正我都挺喜歡。
所以又下了一單(不是同一家店,感覺這家更便宜)
結果到手後超出我預期了,不到6毛一顆的狀態。
新到手的烏木和種了小半年的烏木對比,都選了個頭最大的,好像新到手的顏色還更深點。
這難道是夏天下單和春天下單的區別,我又返回去看上一家店最近的評論返圖,看來是店舖的區別。
總之,6毛一顆的烏木,買不了吃虧。但帶大就要看夏天臉色了。希望夏天後還可以記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