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怎麼種植多肉植物

  下面這篇文章,許多人應該是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一些章節段落隱約看過,說陌生是因為很多人看了,都不知道出處,其實這些精彩的段子都出自於 http://blog.sina.com.cn/zym004361 ,作者姜烽廖系統而全面的介紹了家庭種植多肉植物的各種知識,諸如:光照、溫差、澆水、介質等。雖然是11年的文章,放在今天,精彩依舊。如果說關於多肉植物家庭栽培文章只讀一篇就好,那大概就是這篇了。全文三萬多字,字字值得認真品讀。
  引言:
  對於多肉植物的栽培,從頭到尾經歷了不過3年。承蒙各位花友的教誨,在這3年裡讓老薑略微積累了一點淺薄的知識,憑著個人的臆測與杜撰,多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一瓶子不響半瓶子晃,半瓶醋的老薑總是妄圖系統性地總結出點秘籍、竅門之類的,幻想回饋大眾,無奈學識淺薄,一直不敢在高手林立的論壇上班門弄斧。幸好還有新浪部落格的一片私人空間,讓老薑一點不成熟的感悟有了見光的地方,幸甚。
  姜某人自知是個話嘮,豆大的事情可以攤出餅大規模,文中也多有偏頗之處。故敬告各位花友,觀文前請自備茶水,看到厭煩之處,儘管留言拍磚,切勿拍案洩憤,以免驚擾鄰里。
  緒論:
  南非,地處非洲大陸南部,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草原類型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燥。由於受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響,南非東海岸和西海岸的氣候差異非常明顯。東部溫暖、潮濕,而西部則比較乾旱。正因為如此,東海岸的陸生植物種類明顯大於其他地區,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百合科瓦葦屬植物,(也稱12卷屬、獨尾草屬)和番杏科中的大部分種類就生長的南非東海岸。
  對於多肉植物的的栽培,老薑的涉獵並不很深,主要研究方向也就是以上所述的兩種,雖然,對於原產墨西哥的龍舌蘭科植物姜某人也略有瞭解,但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從栽培研究角度來講龍舌蘭科植物是屬於另一個系統,所以暫時不在以下篇幅中探討。
  南非的多肉植物種類有將近3000種,上述的兩個大屬最多佔了十之一二,文章之所以敢起如此海闊的名字,並不是因為老薑夜郎自大,而是因為有個前提——即家庭栽培。
  家庭栽培是一種模糊概念的栽培形式,由於環境、條件的限制,在家庭環境裡不可能為滿足不同種類植物生理需求上的微小區別而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而只能根據相同產地的植物具有相對較大共性這一特點,進行相對統一的管理。比如冬種型多肉植物各品種間習性差別就不是很大,雖然品種繁多,真要認真起來,100種植物可以有100種養法,但是如果你裝傻充愣,當他們是一個品種,一樣的伺候,最後長的也不過如此。這也就是老薑所說的模糊栽培概念。這個概念的原則就是——充分利用可支配的空間,用最小的代價養好更多的植物。而也正是因為有這樣模糊概念的思想指導,本篇大部頭才能夠得以成文。

  一、家庭環境的定義及特點
  所謂家庭栽培的定義不是說這塊地方是你家的就是家庭環境,(現在社會貧富差距這麼大,住500平方花園別墅和住廚房廁所一把抓的鴿子籠當然不能相提並論)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杜絕一切不和諧因素。有必要先在這裡定義一下,我認為的家庭環境是指:僅在居室內陽台、窗台、花架等簡易環境豢養,並在沒有人工藥物、激素等高科技手段干預下的業餘栽培。露天的庭院、露台、小型溫室等不在此列,當然,局部利用簡易手段進行的加溫、加濕等應該屬於家庭環境範疇。
  家庭環境的主要特點是:
  1、以室內、非露天環境為主,上部空間有遮蔽,很少有直射陽光,采光主要依靠散射光。(別以為你拉把躺椅坐陽台上曬太陽的行為就是日光浴,透過雨棚和玻璃的光線只能稱作為光線,而不能叫做陽光,或者你可以先到馬路上去感受一下)
  2、晝夜溫差低於天氣預報的理論溫差,並且高溫不高,低溫不低,全天高低極限溫度均接近與當地當天的平均溫度。如果不是這樣,我只能認為你住在涼亭裡。
  3、空間較閉塞,空氣流通量及對流強度需依靠人工手段干涉,澆水後濕氣易聚集,但正常情況下空氣濕度變化不大,且全天平均值小於室外空氣濕度平均值。
  4、家庭栽培養護實施者大多為普通愛好者,非專業人士。不懂什麼叫激素水平、什麼是農藥的藥理作用、什麼叫植物的生理結構等等。當然,基礎的知識還是需要一點的,否則,把顆生石花養成長鼻王還沾沾自喜,那勢必是要影響到老薑這篇大部頭的普及效果的。

  二、南非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
  南非東海岸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環境氣候怪異,所以特產的多肉植物也很有個性。拋開特立獨行的不說,總的來講,這些植物喜涼厭熱,但又不能抵抗冰點。喜濕厭燥,但又不習慣積水。喜陽怕陰,但又不能過分暴曬。最後,最大的特點是,把以上三項融會貫通而後變本加厲地反其道而行之,它居然也照樣活的好好的。。。。。。當然,要到達這個程度也是有先決條件的,普遍情況下,在各位家裡,杯具事件應該是一直在發生。
  1、瓦葦屬植物的生理特性
  瓦葦植物是冬種型植物,南非當地5-8月的冬季,雨量充沛,正是生長的季節。既然是冬種型植物,那就說明此物種喜涼,但是南非畢竟是非洲,靠近赤道,地理位置決定它哪怕是冬季氣溫也不會太低,以南非開普敦為例,當地冬季平均氣溫為7度,而白天日光下一般會短暫上升到25度左右,晚上偶爾也有2-3度的極限低溫。不過總體來講,這個氣溫比我們南方城市的冬天好過多了。(同樣是帶個南字,為什麼差別就這麼大呢,想起杭州冬天冰涼潮濕的被窩,六月天意淫中的老薑不禁寒戰連連。。。。。。)不公平的事情還有;每年11月-次年2月是南非的夏季,平均氣溫26度,由於地理環境影響,晚上經常有15度左右的低溫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冬暖夏涼的風水寶地啊。對於我們廣大飽受南方氣候折磨的花友們,南非絕對是可以排進移民目的地首位的。
  原產地的夏季,由於罕有降雨,所以大多數瓦葦植物處於保護性休眠狀態,極少有夏季生長的品種,除了少數高原性的稀有種外,其他品種大多會靠縮短身形,半截入土的形式來抵禦強烈的日照及水分的蒸發。不過幸好,由於晝夜溫差極大,而且海上的水汽也會經常侵蝕內地,所以在晚間會在植物表面凝聚成水珠,稍微滋潤一下乾涸的生命,這也就是為什麼原生地的瓦葦能夠在夏季長期缺水的情況下延續生命的原因。
  瓦葦屬植物屬於半陰生植物,當然,所謂的半陰生也是比較而言的,這裡所說的半陰生,並不是說要長期放在遮蔽的地方,而是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時間。從原產地植物圖片上來看,裸露的岩石地帶,瓦葦植物的數量明顯很少,狀態也不十分飽滿,甚至可以用乾癟,焦枯等字眼來形容,(想像一下,西北地區農村裡80歲的老奶奶,你就會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而林下,草叢中,瓦葦植物的數量及表觀相對就比較充裕,相信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日照。根據老薑累積的經驗及相關文獻參考,我認為瓦葦植物適合每天3-4小時中等偏弱強度的日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半陰生。
  既然是半陰生植物,那相對來說,其水分的需求也必須與之匹配。從邏輯上來分析,既然怕暴曬,那一定是怕水分的損失,所以水分的不間斷供應是必須的,而在非洲這樣晴熱少雨的地理環境下,注定了原產地不可能有常年充沛的雨量,這樣就需要植物具有水分儲備的能力,而具有水分儲備能力的同時,也說明了瓦葦植物同時也具有抗旱能力。而一般具有若干抗性的植物,一下子給他太多,反而會撐死。這是個共識,也算是這個論述過程中的公理,不需證明。由此,最終的結論就是,瓦葦需要水,但不需要經常大量的水。換成聽的懂的話——把水分供給分為濕、潮、潤、干四檔的話,那瓦葦應該適用「潤」。
  瓦葦植物的儲水能力,以及原產地的土質關係(這是相對於原產墨西哥的仙人掌類植物來說的)造成了瓦葦具有粗大的肉質根系,而並非是仙人球之類的毛細根。肉質根系的需氧量會很大,不同於毛細根,肉質根的大部分作用是儲存及輸送養分,起了一個「管道」的作用,所以其表皮細胞略顯粗大、緊密,作用當然是為了鞏固其物理形態,相當於強化「管道」作用的意思。但是這樣的組織往往新陳代謝緩慢,老去的細胞得不到及時補充。死細胞在缺氧的環境下,極易被厭氧菌作為滋生的溫床——這就是肉質根容易腐爛的原因。但是瓦葦的根系也並不完全不同於仙人球類的根系,他們有一個很杯具的共同點,就是滲透壓極低,也就是外界土壤的鹽分非常容易滲透進細胞組織,導致細胞脫水。醃肉鹽菜我們都會,一塊肥嘟嘟的鮮肉或者是白菜,撒上一把鹽,過個半小時就會流一地的水。螞蝗也是,碰到鹽就化水。這就是利用了滲透壓的原理。而瓦葦之類的根系滲透壓,可能只能和臥牛、螞蝗相比。這當然是和原產地缺水有關,較低的滲透壓可以讓外界有限的水分更加方便的被吸收。
  2、番杏科植物的生理特性
  生石花和肉椎,也是南非東海岸的代表性多肉植物,區別於前面介紹的瓦葦屬,這兩個屬的植物大多生長在岩石裸露地帶,整日陽光暴曬,缺衣少食,每年只要有那麼幾毫米的降雨,就可以讓她們在繁殖季節歡樂地生兒育女。而一旦老天開眼,多撒了幾滴雨水,那往往會造成大批腐爛的嚴重後果,基本上,此類植物是屬於典型的不知好歹型,環境越惡劣(相對於大多數植物來講)長的越繁榮。
  比較瓦葦,生石花和肉椎屬於全陽植物、有帶主根的半木質根系,需水量極低,(如大津繪等品種原產地年降雨量只有幾毫米)植物的抗性和抵禦外界侵蝕的能力強過瓦葦,特別是對於低溫的承受能力(大約可以經受短時零下5度的低溫)。
  與瓦葦的共同點是,同屬冬種型、根系滲透壓也很低。

  三、陽光及南非多肉植物對於陽光的追求
  1、陽光的作用
  萬物生長靠陽光,一天不曬憋的慌。古人折磨囚犯,喜歡把人關進地牢,剝奪人家曬太陽的權利,由此可見陽光對於生物的重要性。
  相比動物而言,植物對於陽光的依賴性更高,因為光線能幫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供應全身。有人會說,植物有根啊,植物的根才是吸收養分的。。。。。。我只能說,拜託把初中生物課本找出來。植物的根系吸收的只是原料,原料要經過輸送到達葉片,然後通過葉綠素、二氧化碳、以及光線的催化發生光合作用,最終生成能供植物消耗的糖分。就好比你血管裡流過的是血液而不是大米。
  陽光當然指的是全光譜的自然光,所謂全光譜,就是經過三稜折射後能反映出7種單色可見光的光線,所謂自然光,就是除了可見光以外還應該包括UVA、UVB、UVC等不可見波段的復合光線。其中對植物生長起主要調節作用的是可見光譜裡的紅、藍光,以及UVA、UVB、UVC。現在市面上有高科技的紅藍植物生長燈,據說效果也不錯,不過使用成本估計遠遠大於一般家庭栽培植物的價格。知道有這麼個東西也就算了,別當真。
  老薑覺得可見光都容易理解,但是不可見光的作用往往都容易被忽略,幸好我以前養龜養鳥的時候對不可見光的成分理解的比較深刻,趁著這個機會一併擠出來。否則滿腹經綸不拉個一大坨出來,恐怕會憋出攝護腺來。幸好文章不準備發表到論壇,只供內部交流,老薑可以隨心所欲的寫,你愛看不看。
  2、陽光中不可見光的介紹
  UVA,波長320~400nm,又稱為長波黑斑效應紫外線,它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穿過大部分的透明材料,破壞生物表皮細胞,促進細胞老化,反應到人體,就會曬黑。MM們日防夜防的就是這個東東。而對於多肉植物來講,這個波段的光線能促進表皮細胞老化,讓外殼堅硬、厚實,看起來不會那麼水靈,但同時植物的抗性會增強,對外界物理性破壞的抵抗力會大幅增加,特別是家裡住著的地方小區環境好的,放在外面的植物在野鳥、松鼠之類的禽獸蹂躪下能極大程度的提高抵抗力及成活率。更為重要的是,表皮適度老化的植物,能避免在突然增強的陽光下的曬傷,所以給予適當適度的UVA鍛煉,是家庭栽培必須要注意的。
  UVB,波長275~320nm,又稱為中波紅斑效應紫外線,中等穿透力。經過大氣層只有2%左右的能到達地面。這個波段的紫外光能幫助動物體內礦物質代謝和維生素D的形成,我們曬太陽其實就是在曬UVB,所以老薑喜歡叫它生命射線。UVB對植物來說,是促進光合作用的一部分,只不過他的促進作用是相反的。從表象上來說,它可以使植物矮化,從而可以將養分大量地積累到植物的根莖部,最終目的是通過營養的積累提高植物的體質,促進開花、結果。如果沒有UVB,那世界上植物都會變成軟趴趴的韭菜秧子。(林妹妹的體格,姚明的身高,大家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從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角度來說,UVB的照射,可以讓植物矮化,緊湊,表象上是更加美觀,實質上是增加了抗性。前面說的長鼻王就是反面教材。
  UVC,波長200~275nm,又稱為短波滅菌紫外線。主要功能是殺菌,過強的照射會讓細胞大量死亡,反應到人體就是皮膚癌變,反應到植物就是灼傷、焦枯。我喜歡叫它滅殺射線。不過幸好,它的穿透能力最弱,無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膠,而且穿越大氣層過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層所吸收,(所以,保護臭氧層很重要。。。。。。)而對於家庭栽培多肉植物來講,由於藥物普遍用量較少,為了植物的健康、滅菌的需要,適當的接受UVC照射是必須的,一來可以殺滅植物表面或周圍環境的有害菌群,二來同樣也可以促使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道理等同於UVA。
  好了,不可見光介紹完了,老薑幾年的心血累積終於變成白紙黑字了,我爽了~
  3、植物對光的追求
  那麼,家庭環境下的南非多肉植物對於陽光的追求又有怎樣的特點呢?如果你夠聰明,那在看過上面的「生理特性」和「陽光」後應該已經有體會了,如果還沒有體會,那也不能表示你遲鈍,只能說明你比較好學。既然你這麼愛學習,那就繼續聽我掰。
  家庭環境中,前面已經說過,由於有遮蔽,所以大部分時間沒有直射光,而且由於有雨棚、窗戶等物體的攔截,所以,哪怕照進來的光線也會缺乏足夠的不可見光(如UVB,在單層玻璃的過濾下,損失率達到80%以上,主要原因是普通玻璃裡的鉛元素),而過多刻意加強的光照又會造成UBA和UVC的過量,原本水靈靈的植物要麼被曬傷,要麼變的老卡卡。應該可以說,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的環境是一個病態的環境,是一個先天不足的環境。這和你用了多少肥料,澆了多少水無關,這個是先天造成的。除非你願意把家裡的天花板敲掉,不過我估計住在你樓上的鄰居不會答應。
  這樣先天不足的環境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比如:植物徒長、抗性降低、真菌爆發、細菌蔓延要麼就是曬傷、曬死、曬的象乾屍。。。。。。我們平時養花,經常會聽人說,養花要露天,室內養的長不旺,養人不養花等等,這些話雖然出自於民間百姓,但是仔細研究,其實都有科學道理。關鍵問題也就是這個「光」字。
  事實上,也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除了砸天花板,還有其他很多辦法可以來糾正或者彌補缺光的不利條件。比如,藥物、控水、采光方法、加大溫差,根據季節分別對待等等。「藥物」不是我的特長,一定是要被放棄的。而「控水」我把他歸類在「水分」這一章節,現在也不說,這一章先說說其他兩種方法。
  (1)陽台族有效利用陽光的竅門
  大多數公寓樓陽台族,應該都有個陽台,(我承認這是句廢話,沒陽台還養什麼花呢)大部分陽台是包封的,包封的陽台采光條件不錯,但是前面也說了,玻璃會阻斷紫外線,所以我建議在你可以控制的前提下,盡量長時間打開窗戶。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特別是對於番杏科植物,在全光譜的散射光的環境下,也遠遠好過光譜缺失的直射光。我曾經在家裡做過試驗,陽台無遮擋散射光下栽培的生石花和同樣年紀、大小、品種但是在臥室飄窗隔著玻璃曬太陽的生石花比較,前者明顯矮胖、結實,而且表皮老化的很舒服,完全不像後者那麼水靈。甚至,在夏季,休眠也不明顯。翻盆後就更有體會了,前者根系主根分明、粗壯、半木質程度不高,側根及毛細根發達,拔起來帶著好大一個土坨,而後者就要弱很多,雖然也很健康,但看起來明顯就是溫室裡出來的娃,受不得風吹雨打。
  如果你養的是瓦葦,那還需要注意的是:陽台是三面開窗的,瓦葦植物要放在東面位置,而後在西窗邊上要放上足夠高度的綠植或是加掛遮陽網。如果陽台是僅南面開窗,那就需要放在西面位置,理由只有一個,瓦葦需要中等強度的短日照。而早上初升能曬進陽台的陽光剛好符合這一要求。至於遮陰,如果你的陽台有雨棚,那完全可以不用考慮。因為每個季節日照的角度都不同,越是夏季,日照角度越正,中午時分需要遮陰的時候,陽台裡往往是照不進陽光的。如果你喜歡夏天的植物也是水靈靈的,那用一張單層的50%遮陽率的網就足夠了。假使遮陰了植物還是乾癟,那就要恭喜你了,因為你又可以翻盆玩泥巴了。
  (2)不同季節對采光的選擇
  根據南非多肉植物都是冬種型這一特性,家庭栽培,就要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因為南方的氣候四季分明,冬天的低溫和夏天的高溫,都不是瓦葦甚至番杏所能夠承受的,所以這兩個季節,大部分人家裡的植物是處於休眠狀態的,不同的是,瓦葦在冬季是淺休眠,夏季是深休眠。而番杏則正好相反。也有少數條件好的同學會採用加溫或者土製降溫水簾等方式人工調節溫度,使植物繼續生長。不過,相信大多數同學也只能和我一樣,聽之任之,任其自然休眠。(極少數同學夏天或者冬天仍舊大水大肥,唯恐植物吃不夠的不在討論範圍)這樣一來,植物的生長也就只有春夏兩個季節,從我在杭州的氣候來觀察,一般生長高峰是在10月初——12月底,4月初——6月底。
  如何最高效率的利用這幾個月時間,也就決定了你家植物的生長速度,有人經常會羨慕別人家的植物長的快,其實別人家的條件和你家也差不多,區別就是人家利用好了這幾個月,而你家的植物在這幾個月裡把精力都花在髮根上了。
  要利用好這段時間,給予植物充足的自然光是必不可少的,以瓦葦舉例,在春季,經過一個冬天的連續陰雨,低溫,植物在淺休眠狀態下,體內積聚了不少的毒素,盆土裡的細菌蟲卵也開始蠢蠢欲動。這個時候就需要徐徐漸進地增強光照,幾個月沒開的窗戶也該開一開,一方面陽光下盆土的自然升溫可以催醒植物分泌生長激素,再就是可以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盆土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病菌、蟲卵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突然暴曬,前面也說過了,表皮細胞沒來得及老化之前,陽光中的UVA和UVB對植物是致命的。秋季也一樣,除了注意日照強度和植物適應程度以外,秋高氣爽的時候更加要隨時關注植物的狀態,因為,在南方,秋天的紫外線強度是遠遠大於夏天的。一般,秋天的日照量以植物葉片不再保持嫩綠為度,如果葉片泛紅,那就說明光照太強了,對於剛從夏季休眠醒來的植物來說,還需要增加遮陰量。
  我們前面說的徒長,不包括春秋季節植物快速生長造成的暫時性發散或拔高,控制徒長的最佳時機不在生長的高峰,而是在休眠前那一段時間,也就是南方的12月底和是6月底,因為那段時間晝夜溫差大,植物也剛好進入營養積累期,這段時間適當地加大光照量,有助於植物矮化,緊密。同時也加大了養分的積累速度,既控制(或者說是糾正)了徒長,也利於休眠前的生理準備。
  以上是在保證最快生長速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持植物株型的一種日照方案,這樣養出來的植物可能略顯水靈,不是非常嚴格的緊密、矮胖。對於追求極端株型,並且不考慮生長速度,和植物比壽命長短的同學可能不適用,但是對於以養活,養健康,有空拍幾張照片上論壇讓新手點評為樂趣的普通家庭業餘愛好者來說,已經足夠了。

  四、水分及多肉植物對於水分的追求
  1、水分在植物生長三要素中的地位
  植物生長三要素,陽光、空氣和水。按理說水是排在最後的,但是對於家庭栽培多肉植物來說,我認為水分的控制比其他兩項要重要的多,大家應該都有經驗,過多或過少的水分供給,都會造成植物生長不良乃至腐爛死亡。特別是家庭環境中,由於植物的蒸騰作用較小,所以很容易造成澆了水不會幹,而澆水間隔一長,又會造成乾透了很難澆透的矛盾現象。更多的時候,是盆土上面已經乾透了,下面還是濕的,一個不當心,澆水一多,爛根、腐葉就會接踵而至。當然,這個土壤結構也有關係,但是事實上,只要控制好水分的供給,用土的配比則可以隨意許多。有句老話叫做——澆水三年功,事實也是如此。家庭養花,澆水的技巧絕對是個重要的環節,而對於多肉植物這種特殊的類型,水分控制就越加顯的重要。
  2、澆水三年功
  前段時間有空總結了一下這個所謂的「三年功」,同樣的,不吐不快,寫多少是老薑的事,看不看您隨意。
  「三年功」伊始,是入門階段,首先需要瞭解的就是「水性」,有同學說「我水性很好,100米10秒3,一口氣憋8分鐘。。。。。。」杭州遊泳館正在招救生員,拜託您還是趕緊去,別在這裡聽老薑胡扯把人才給埋沒了。。。。。。
  (1)水性
  水分為幾種,以存在形態來分,可以分為地表水和無根水。地表水也就是江河湖海裡的所有液態水。無根水則可以是雨雪等在大氣中自然凝結的液態水,也可以是以氣態形式存在的水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空氣濕度。
  理論上來說,地表水由於溶解了不少的地表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所以水的硬度比較高,H2O蒸發後會沉積下大量的析出無機鹽。我們平時所說的水垢就是這個東西。而無根水就是地表水蒸發後遇冷再次凝結的產物,由於在蒸發前,已經拋棄了大量的析出鹽分,所以也稱為軟水,其中雖然也含有微量的雜質(水滴凝結需要空氣中的微塵作為核心),但是比起滿地橫流的地表水來,其含量可以忽略不計。
  前面也講過,多肉植物的肉質根滲透壓很低,過量的鹽分會導致根系細胞脫水,所以我們講,相對於地表水,無根水更加適合澆灌多肉植物。有高科技人士從地表水和無根水的分子鏈結構也分析過兩者的區別,並且寫過比老薑這篇大部頭還要囉嗦的文章來論證,本想引用幾段,又怕同學們看了打瞌睡,還是作罷了。
  另外,水的酸鹼度也是影響水性的一個重要指標,酸鹼度大家都知道,「農夫山泉有點甜」為什麼會甜?因為那是弱鹼性的。動物的細胞液是弱鹼性的,只有快死的動物體液才會呈酸性,所以人應該喝弱鹼水。而植物卻相反,大部分植物需要的是酸性水,這也並不是說植物喜歡喝酸水,而是因為植物根系新陳代謝排泄的廢物會堆積在根系周圍,影響植物的健康,而這些排泄物以及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利用但必須先被溶解的元素,全部這些,都要靠酸性水來進行溶解。如果一個花盆裡的土壤長期被鹼水澆灌,那最終的結果就是以上所有的這些都會板結在一起,最終成為這盆花花的墳墓的奠基石。又有同學說了:「我家就是用農夫山泉澆的花,怎麼好好的?」這是因為。。。因為這個山泉還不夠鹼。。。。。。
  好吧,前面幾段只是一個知識點,大家瞭解就可以了,真要操作起來,我知道你們還是會去用自來水的。其實南方的自來水一般都是酸性的,無非也就是水裡的溶解物多了點,要用來澆花也是可以的。用之前放臉盆裡放置一晚,一來讓裡面的氯氣散散,二來也可以讓水溫接近室溫。有空的時候讓植物去淋淋雨,也就湊合了。
  (2)澆水的策略
  再次感謝各位聽姜某人在這裡胡扯,既然都看到這裡了,那就說明您還有足夠的耐心繼續看下去。該點煙的點煙,該喝茶的喝茶,後文還長~
  養花沒有定式,各家都有各家的養法,而且估計大家也是誰也不服誰。老薑每次去看花友,每次都是文縐縐的去,罵罵咧咧的回來。。。。。。同樣的,澆水也沒有定式,有人喜歡干養——干養便於植物的生殖生長,能更好的積累干物質,但植物可能就不那麼水靈。有人卻喜歡濕養——濕養有助植物的營養生長,枝繁葉茂,但是抵抗力可能會比較差。如何,優點缺點就放在面前,願意怎樣養,各位可以自己選擇。
  當然,無論喜歡干的還是濕的,澆水的時機還有要把握的,對於「時機」二字,相信所有的大仙都會一致相信它的存在。對於多肉植物來說,似乎「乾透了澆」這個辦法,已經成為了共識。的確,這個辦法是個最保險的辦法,很多能保持植物3年不死的同學,就是靠這個辦法苦苦支撐著。但各位再仔細想想,如果大家都知道「乾透了澆」,那還哪裡來的「澆水三年功」這個說法,難不成,古人都是低智商,總結了五千年就總結了這麼個「乾透了澆」的傻辦法?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乾透了澆」只是花卉雜誌上很多專家的口頭禪,這些專家一怕別人掌握了核心技術,將來搶了他們的飯碗,又不甘心默默無聞地當個辛勤的園丁,所以才想出了這麼一個萬金油一樣的詞彙來忽悠大家。無奈,老薑向來眼紅嘴臭,打小就看不慣智商比我低,派頭比我大的人,所以我要揭發他們。。。。。。
  「乾透了澆」,什麼叫透?是一天還是1個月?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詞就是個詭辯的道具。植物,哪怕是多肉植物,根系脫水都會造成有關細胞組織的破壞。沙漠裡的胡楊總算是能抗旱了,30年不下雨的地方也能長的張牙舞爪。但是同學們可能不知道,以老薑在新疆工作生活的那幾年的所見所聞——無論這個地方多少年沒下雨,凡是有胡楊生長的地方,順著根挖下去,5米以內保證土是濕的,地下水可能和幾百公里以外的綠洲相連。你當植物是傻子啊?它們機靈的很勒~
  覺悟吧!難道你家裡的盆子裡也有地下水嗎?既然沒有地下水,那你再給人家來個「乾透」?人家能艱難的活著,就已經很對得起你的RMB了。家裡畢竟不是大棚,大棚裡有地氣,有濕度,哪怕干個半年,空氣中的濕度也足夠要求不高的多肉植物喝一壺了,再加上溫差什麼的(後面會介紹)所謂的「乾透澆透」完全是另一個概念。正因為這樣,家庭環境下的澆水策略就需要專門的進行策劃了。
  前面我們講過,瓦葦要潤,番杏要干,無論潤還是干,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維持適當的水分是必須的。如果可以翻盆看土進行講解的話,那麼瓦葦盆裡土表以下3公分干的發白了,再下面的土粒有濕氣但不會粘連,就可以澆水了。而番杏則是最下部的1-2公分的土(不包括排水層)還有潮氣的時候,也可以澆水了。這兩個澆水的時機,可以在保證不因為過多的水造成植物生理障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維持植物毛細根上的根毛不被干死,植物的根毛也不必一直處於枯死——復活——再枯死的循環,有限的營養可以最大程度的得到積累,植物長的自然會越來越好。
  說到「時機」當然也會說說「時機」的把握,我們不可能每次澆水都翻盆來看。這除了需要平時苦練手感、眼力等基本功以外,自然是有竅門滴~
  竅門1——稱重法,先確定自己的配土,每次上盆盡量用相同的配方,同時準備一個空盆,裝上乾透的土,然後稱重,記錄重量後澆透水,再次稱重,把2個數據記錄下來。接下來就是一天一稱,除了可以檢驗你自己配土的保水性,最終目的是看幾天可以回復到乾土上盆時候的份量,在這個天數上減去1-2天,就是你需要澆水的週期了。以上說的是瓦葦,番杏的話,可以不必減天數。當然這個方法忽略了植物根系的吸水和蒸騰作用,一般有植物生長的盆土會幹的快點,所以以上的得出的數據能夠再和帶植物的盆的重量進行同期對比的話,得出的澆水週期就會更加精確了。
  竅門2——植料變色法,加大配土中赤玉的比例,因為赤玉的土粒吸水性、水分傳遞能力相當好,而且有點水分就會變色,乾濕非常直觀。配土中赤玉土的比例加大,可以加強盆土內的水分傳遞,上面的土干的快,下面的水分會一直傳遞上來,直到下面的植料中水分的含量減少到一個臨界點為止,而這個臨界點,往往就是澆水的信號的開始。建議配土中赤玉土比例加大到40%以上,盆面用2——3粒徑的純赤玉進行鋪面,盆面的赤玉變成淡黃色發白的時候,瓦葦最多再等1天,番杏2天就應該澆水了。當然,這是我自己的配土得出的數據,同學們如果想用這個辦法確定澆水週期,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配土進行調節,如果懶得調節的,那就繼續慢慢看老薑嘮叨下去,後面會介紹我自己的植料配方的。
  應該被唾棄的竅門
  1、牙籤法,這個很多人喜歡用,但實際上很容易扎壞沿著盆壁生長的根系,再一澆水,爛你沒商量。唾棄指數3星級。
  2、手指探盆法,這個辦法以前在一篇別人翻譯的文章上看到過,不知道實際上有沒有人在這樣弄,我覺得這個辦法很蠢,先不要說現在大家都喜歡用顆粒土,手指頭根本插不進去,就算插進去了,手指頭也會弄的髒兮兮,好好的盆面化妝土被弄亂,搞不好,盆面上浮著的一些寶貴的毛細根也會被插斷,可以說,這完全是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蠢辦法,唾棄指數4星級。
  3、敲盆聽音法,這個辦法我不想再批評了,忒不靠譜,除非大家都練就了朗朗一樣音樂家的聽覺,否則,這個辦法還不如用手指頭直接插。唾棄指數5星級。

  五、種植介質的選擇及其應用
  種植介質,指的是盆花根系生長的媒介,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提供養分。這個媒介不單單是土壤,也包括各種有機類、無機類的無土栽培介質,常見的如:樹皮、泥炭、蛭石、陶粒、蘭石等,另類的如:煤渣、岩棉、聚酯泡沫顆粒、爛棉花等。當然也包括水培和空氣栽培。
  總之,理論上來講,能夠在水濕和根系生長過程中保持物理結構不輕易改變,不會產生劇烈的化學變化,能夠吸收、緩釋水養的,粒度適中的材料都可以拿來作為栽培的介質。
  但是這僅僅是理論,大多數情況下,植物只能生長在適合自身的介質中,這裡所說的「適合」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比如酸鹼度(PH),土壤鹽分含量(EC),介質成分,有機物含量,分解程度,粒度大小等。另外,單一的介質由於不能提供全面的養分,或者某種成分的含量過於集中,所以也不適合栽培植物。(這裡不討論水培,實際上水培也需要從外界給予豐富的養分才能讓植物生長)
  這裡需要推廣一個概念——介質的親根性。介質的親根性,實際上應該叫做根系對介質的選擇性。簡單的說;植物的根毛喜歡攀援在哪些物體上,哪些物體的親根性就強。這一特性是由植料的化學性質、物理形態、顆粒大小決定的。一般顆粒較小,硬度較低,質地較酥松、偏酸性的介質親根性較強。親根性很重要,它說明這種介質的各種性狀都非常適合植物。根繫上的根毛能夠長期在上面生長、吸收水養。當然,也不是說其他親根性不好的植料上就沒有根毛附著,因為植物根系對植料的選擇不是事先預見的,而是事後糾正的,所以親根性不好的植料上根毛也會試圖生長,但壽命會很短,無形中會增加植物的消耗,浪費精力。日積月累,植物生長的差距就會很大。我們平時翻盆的時候會看到,有些植物的根繫上很乾淨,粗根細根都是光溜溜的。而另一些植物根繫上卻很髒,從上到下沾滿了植料。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後者的根毛會更加發達,而上半部分往往更加健康。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兩盆植物所用的植料往往不是一樣的。這就說明了介質親根性的存在。
  理論就不多介紹了,這玩意要講開了沒有幾十萬字是收不住的,我們還是來講講實際的。
  1、各種栽培介質的介紹:
  (1)赤玉土
  對於家庭多肉植物栽培,最好的當然是模仿原生地的土質。老薑所在的公司在非洲地區靠近南部有項目部,所以老薑以前曾委託過當地的同事幫忙去研究過野外的土壤。總體來說,非洲當地以沙土質為主,其中砂和碎石的含量大約在80%左右,部分樹蔭和草叢中的土表覆蓋有一層薄薄的腐殖質。土壤含水量極低,廣袤地區下挖1米也不見一點濕氣,但是在灌木覆蓋的地區,30公分以下可見略微潮濕。從以上情況分析,原產地的土壤成分也就相當於粗砂+腐葉+碎石。應該說,這樣的土對於廣大多肉植物愛好者來說並不難獲得,而歐美等地的愛好者也確實是在利用這樣的介質在種植多肉植物,效果也不錯。但是對於家庭栽培來說,這樣的配土顯的太過厚重,對於在陽台或花架上大量栽培的愛好者來說,不是太合適。而且也略顯粗糙,不符合大多數同學的喜好(大多數喜歡多肉植物的同學都有潔癖,有木有?有木有)
  所以,以日本人為代表的小資人群,開發了以赤玉、鹿沼等火山灰為主的栽培用土,除了滿足了國內大多數愛好者的需要,也為島國的經濟貢獻了若干個百分點。以這兩種為代表的配土材料,實屬中規中矩,其成分在理論上能最大程度地滿足植物對介質的要求。日本人使用赤玉土的歷史有據可查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當年「櫻桃小丸子」熱播的時候,片中有一集小丸子她爺爺就在那裡篩赤玉土,估計也算是那時候的植入式廣告吧。
  日本人除了多肉植物以外,在其他植物的栽培中也大量的應用赤玉這種材料。並以產地不同開發出了適合不同用途的產品,老薑並不是在幫忙給赤玉土做廣告。日本是園藝大國,但是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充分利用自身多火山的條件也是個無奈之舉。窮人當然有窮人的活法,於是跑去富士山下挖點火山灰,後院歪脖樹下去檢點爛葉子,拌巴拌巴就拿來種花了,沒想到效果還不錯,於是這僅有的資源就被不斷的開發,研究,並且系統化,市場化,積累了幾十年,形成了一套非常健全的產業鏈。規模化、企業化的東西,當然會擁有足夠的競爭力,於是,四川的仙土被比下去了,東北的泥炭也被比下去了。。。。。。話講回來了,我並不是迷信日本貨,我迷信的是制度,體制下的東西一般總要比小作坊亂采亂挖的東西要穩定的多。
  赤玉土最大的好處就是低肥,微酸,透氣,保水,以上4項幾乎已經滿足了大多數植物的生理需求,而對於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來說,幾乎已經做到了絕配。一般的初級玩家在利用赤玉土進行多肉植物栽培時,無需太多的指點,都能養的不錯,所以,赤玉土也可以稱為「傻瓜用土」,它的特性使得多肉植物栽培的門檻大幅降低,再加上價格也是不上不下,所以赤玉土也可以說是促進多肉植物在國內迅猛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裡需要重點關注的是,並不是所有赤玉土都適合多肉植物的栽培,前面說過,產地不同,功能不同。對於多肉植物來說,國內販賣的赤玉中以「龍泉」這個品牌最合適。很多同學喜歡用「二本線」,其實「二本線」強調的是堅固、不粉化。其質地是高溫燒結重粘土,透氣性比較差。一旦粉化,盆內的土壤結構會被極大的破壞。而且由於質地較硬,所以親根性也很差,拿來種洋蘭、草花、松科植物勉強可以,對於多肉植物來說,就不是那麼合適了。而「龍泉」的質地是沙土,雖然團粒性較差,容易碎裂,但是其質地決定了它就算全碎了也是沙壤土。其基本的功能不會全部喪失。而且「龍泉」不是「二本線」那種燒結土,所以其內部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土壤的成分接近原產地土壤。(不要問老薑為什麼會瞭解這麼多,當初我不嫌其煩的盯著一個個大仙問他們用什麼赤玉的時候,被人家笑話了無數次,所以,被我問過的大仙可以作證,這個結論不是老薑杜撰的)
  當然,除了赤玉,其他材料也不是一無是處,相反,有很多材料雖然功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某方面的特性卻是大大超過中規中矩的赤玉土的。比如:
  (2)泥炭
  泥炭是灌木和苔蘚類植物的屍體經過千百年的腐爛堆積而成。由沼澤植物演化而來的屬於低位泥炭,含水量大,腐化程度嚴重,腐殖質含量高,但EC值很高,PH值偏低,東北黑泥炭就是其中的代表。高原和局部平原地區苔蘚地衣類植物演化而來的是高位泥炭,由於長期處於乾燥環境,並且經常接受日曬雨淋,所以腐化程度較低,腐殖質含量少,但是EC值也很低,PH值略低,以進口FFD泥炭為代表。對於植物來說,腐化程度低,腐殖質高,EC值低,PH略呈酸性是最佳選擇,所以以上兩種泥炭從特性上來說各有千秋。但是綜合來講,栽培多肉植物還是用高位泥炭更加有利。
  泥炭我們習慣將它作為配土中提供有機質的媒介,全顆粒介質中適當添加也可以起到疏鬆土質,加強土壤對肥水緩衝能力的作用,另外由於其纖維狀的結構,所以可以營造適合植物根毛生長的微環境,對幼苗、弱苗的髮根、復壯有特效。
  (3)蘭石
  普遍認為的蘭石應該是一種火山灰產物,也就是浮石、搓腳石一類高溫發泡的礦石,不過也有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如塘基蘭石、日向石等,由於性狀都差不多,所以也不分開描述了,本文統稱為蘭石。
  蘭石由於相對土壤來說質地更堅硬,吸水後保水能力要弱的多,所以可以認為是一種疏水材料,其內部的氣孔雖能短暫儲水,但是由於還不能達到產生「毛細現象」的程度,所以脫水很快。但是其氣孔能減小土壤密度,達到疏鬆土壤的效果,天然火山灰質地的蘭石的PH應該呈酸性,但人工合成的據老薑試驗是呈弱鹼性的,所以在使用中要區別對待。
  由於蘭石相對土壤來說水飽和程度低,所以配土中添加蘭石可以降低盆土的總體水飽和度,相對而言就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氧量。這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透氣」,石頭是不會呼吸的,所謂的透氣,只是間接達到的效果而已。
  蘭石無肥,EC值根據產地或來源不同有較大的差異,普遍認為人工合成的EC值會略高,所以在實踐中應該首先選用天然的材料。
  (4)樹皮
  可以用來作為園藝材料的樹皮常見有2種,一種是松磷(就是松樹皮外面的疙瘩),松磷價格較高,而且腐化程度很低,所以一般作為園藝覆蓋的材料,不太適合用做栽培介質。其次是落葉類喬木的腐化樹皮,這種樹皮大多產自中原地區丘陵地帶落葉林中的天然腐化堆積層,比較合適的腐化程度為3——5年,相比泥炭,其結構更加穩定,不容易被擠壓變形導致土壤板結,並且樹皮緩釋有機質的能力更好,所以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材料。
  樹皮唯一的缺點就是容易有雜質混入,由於大多是天然采收,所以裡面難免有蟲卵、草籽、以及腐化不完全的其他有機質,這就很容易導致種植後盆內的生物體數量超標,通俗地講;就是會有害蟲和雜菌滋生。所以樹皮在使用前需要進行篩選、暴曬或者高溫處理,這也是在家庭環境中制約它使用的一大缺陷。
  (5)蛭石
  蛭石是雲母巖的高溫膨化物,同原礦石相比,就好比是爆米花和大米的區別,蛭石的密度極低,內部空隙很大,一般在工業上用做保溫材料。在園藝上用做疏鬆土壤,快速透水、儲水並進行緩釋的改良添加物。
  蛭石的水飽和度很高,單位重量的蛭石可以吸收4倍於自身重量的水。而且,雖然蛭石鎖水性很好,但是其水傳導能力卻相當強。換句話說,就是盆土內添加蛭石澆透水以後,土層上下乾燥的速度差比較小,這樣一來,更方便栽培者通過觀察土表的乾濕來判斷盆內的含水情況,從而減小了管理的難度。
  蛭石雖然是無機類礦石,但是它自身獨特的離子交換能力卻讓它具有活性。具體的知識很深奧,這裡也不冗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具有活性的蛭石能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並且主要是群根的生長。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一般介紹花卉扦插、髮根的文章中,都會建議大家用蛭石來作為介質。所闡述的道理不過是因為蛭石不含養分,比較素淨等等,但實際真正的原因卻是利用了蛭石的離子交換能力。
  但是蛭石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易碎,時間一長就會變成粉末,並且會相互粘連,最終導致土壤結構的破壞,土壤板結。所以蛭石只能作為幼苗、弱苗期的復壯或扦插髮根時的臨時介質,並不太適合大型植物使用。
  (6)珍珠巖
  也是一種疏水、透氣的材料,除了價格便宜,其他沒有什麼優點,規模化大批量種植的時候可以替代蘭石使用,以節約成本。但是,家庭種植,不建議使用。一來是因為重量太輕,一澆水就到處跑,極其不美觀。二來;這種材料粉塵極大,可能含有重金屬成分,從環保及人體健康角度來講,是不符合要求的。
  2、栽培介質的應用
  以上,明眼人可以看出,老薑還是偏向於赤玉土的。的確,用到現在,兜了不少圈子,我覺得還是赤玉最好用。我不追求什麼特殊效果,只要植物健康,哪怕外形上不那麼標準也無所謂的。所以中規中矩的赤玉無疑就是首選了。
  當然,再好用的東西也需要使用技巧,相比日本人大比例的使用赤玉、鹿沼等材料,國內更傾向於混合配比,一般玩家都會用輕石,泥炭,蘭石等材料進行搭配,主要原因當然是讓土壤成分盡可能的豐富,以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再就是部分高級玩家也看到了赤玉土的不足,利用配比來揚長避短。取各種材料的各異的特性來滿足自身不同的需求。
  對於我們重點關注的多肉植物來講,進行配土有2個系統,一是以瓦葦為代表的肉質根植物,二是以生石花為代表的半木質鬚根性植物。
  (1)瓦葦類植物的配土
  瓦葦類植物,我們前面講過,具有粗大多汁的肉質根群,對土壤的要求是透氣大於保水。在配土中,需要大量利用土壤的透氣能力,盡可能配出能滿足空氣流通同時又能保持濕潤、肥沃的栽培介質。但也要同時考慮到盆土整體對植物的支撐能力。
  知道了赤玉的特性,配方中的主材當然就是赤玉,但是赤玉土養分不全,大比例使用會造出植物營養的缺失,而家庭栽培用肥很難掌握,所以就需要我們提前在土壤裡添加營養物質。這裡建議營養物質使用泥炭,並且最好是由東北泥炭衍生出來的顆粒泥炭。從而在增加土壤養分的同時,保持土壤的團粒結構,保持透氣性。
  當然,對於技術成熟的老手來說,纖維狀的泥炭能產生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前面講過,纖維狀的結構可以營造根部的微環境,而且可以增加根系和土壤的接觸面積。所以,對於能夠妥善控制水分的同學來說,使用纖維狀的泥炭相比使用顆粒泥炭,能夠更加有利於根毛的附著以及生長,從而大幅提高植物的生長速度。對於生長緩慢的瓦葦類植物來說,提高生長速度也就意味著早日體現植物的性質,早日開花結果,繁育下一代。
  其次是疏水類材料的添加,赤玉土雖然是團粒結構,土粒間有大量的空隙可以排出多餘的水分,但是由於顆粒本身就有很大的蓄水量,而且赤玉時間一長在根系的作用下也會散裂,所以,還是需要結構相對穩固的蘭石來加強和維護盆土的透水能力並且降低平均含水量。蘭石是配土中的調節劑,可以通過增減蘭石來配出適合不同植物使用的介質。
  以上3種成分,分別定義為——主土、營養添加物、含水量控制材料,顆粒大小3——6mm,纖維泥炭的話,要用1毫米的篩子篩去粉末後使用。這3樣配比可以滿足植物的大部分需要。至於其他材料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適當添加了,比如喜歡色彩豐富點可以加點紅色的火山石,植金石。有旺根需要的可以添加蛭石,種生石花的同學可以加點熏炭(這東西實際上只能起到調節土壤酸鹼度的作用,所以在瓦葦栽培時沒什麼用處,除非是半炭化的,可以略微提供有機質)等等。
  介紹幾種個人正在使用的,比較稱心的配土:
  赤玉:蘭石:顆粒泥炭=5:3:2 顆粒大小3-6MM適合深盆,和粗大根的品種:如萬象、玉扇等。
  赤玉:蘭石:纖維泥炭=4:4:2 顆粒大小3-6mm適合淺盆,根系不那麼粗大的品種或者是正在發育的半大苗。
  微粒赤玉:蛭石:微粒蘭石=1:1:1 顆粒大小1-3mm適合葉插髮根及幼苗的栽培。注意配比中的蛭石,請複習前面關於離子交換及親根性的知識。
  (2)番杏類的配土
  番杏類植物大多以半木質化鬚根為主,並且由於此類植物有休眠的特性,需要在某個時期保持盆土的乾燥,所以配土的關鍵在於需要同時滿足鬚根需要的緊密環境以及快干的要求。
  緊密和快干,這兩個概念看起來矛盾,其實從原產地的土壤進行分析,這兩個特性是同時存在的。原產地的砂質土壤正是有以上2個同時存在的特性,才能保證植物的生長。歐美等地的愛好者也喜歡用類似的沙土進行番杏科植物的栽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們前面講過,家庭環境最好是用其他東西來替代,以避免過大的土壤密度造成盆土重量的超標,影響栽培的規模。
  還是以赤玉、蘭石為主,這裡需要用到的是1-3顆粒的赤玉和蘭石,另外考慮到營養成分,纖維狀的泥炭也必須添加。這樣就可以初步配出類似於瓦葦栽培的合成土壤,但是這僅僅滿足了緻密的要求,對於快干的要求還是沒有考慮到。所以我們需要在以上這個配比中加入適當的蛭石,前面講過,蛭石有很強的旺盛群根的作用和水分傳導能力,前者對於鬚根類植物是大有益處的,而後者可以讓盆下部的水分及時傳導到盆面上快速蒸發,正好也應對了盆土快干的要求。而番杏類植物一年一換盆的栽培手法,則會使蛭石容易碎裂板結的弊端被彌補。另外,蛭石還可以大幅降低盆土密度,減輕重量,從根本上把家庭栽培的配土和原生地土壤區別開來。凸顯了家庭配土的優勢。
  提供本人種植番杏的土壤配比:
  赤玉:蘭石:纖維泥炭:蛭石=1:1:1:1 另加少許熏炭,顆粒大小1——3mm適合生石花及肉椎的2年以上及成株。
  赤玉:蛭石:纖維泥炭=1:1:1 顆粒大小1mm左右,適合2年內幼苗期。
  蛭石粉末:纖維泥炭粉末=1:2 適合播種
  對於植料的配比,很多文獻中強調因地制宜,根據個人養護的習慣來調節植料的配比。但是老薑建議;應該是根據植料的配比,然後改變自己的養護習慣。因為植料的配比不具有隨意性,相反,應該是非常嚴謹,並且是唯一的,最多只能根據所在地的維度來調節。老薑相信配土存在著一個唯一的「公式」,只是暫時還沒有人將他總結出來而已。
  3、 植料的回收利用
  家庭栽培的條件限制,配的再好的植料也有使用壽命。由於澆灌用水的長期沖刷,植料原先團粒狀的結構會因為有機質的大量流失而被破壞。植料會逐漸粉化、板結。相比大自然中土壤依靠空氣、落葉、有機體的死亡腐化等形式進行自我更新來說。家庭栽培中的盆土是需要人為給予更新的。
  但是換下來的植料中,其中有很多材料還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形狀。(比如蘭石等)全部倒掉明顯是不符合環保和節約精神的。所以,對於這種比大米還貴的土,很多同學選擇了回收再利用。
  物盡其用,當然是好事,但是各位估計也都知道舊土的危害,無非是選擇性失憶而已。。。。。。今天算大家倒霉,碰上了愛挖腳底板的老薑,在這裡要幫助大家回憶回憶。
  首先舊土裡有大量的酸性物質,恐怕大家也知道,這個酸性物質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新陳代謝的產物。有教科書上還講這是植物根系用來中和土壤鹼性的一種自我保護。總之這個酸性物質不僅僅是「酸性」這麼簡單,要不然,酸性的土壤豈不是更加適合植物的生長,又何來換土一說?土壤中的腐植酸和代謝出來的酸是兩碼事,前者是養分後者是廢物。雖然都是PH值小於7,但是後者的化學成分要複雜的多,對於植物健康的影響也是未知的。
  其次是鹽分的堆積,養護的過程中難免有施肥打藥的時候,平時澆的水裡也或多或少會有鹽分沉澱。這些最後都會滲透進土壤中堆積起來,雖然澆花的時候會沖掉一點,但是澆進去的水同時又會帶入新的鹽分。所以盆土裡的鹽分只會越來越多。
  再次就是枯葉爛根,這兩樣東西在自然界是綠色堆肥,而在花盆裡就變成了細菌的溫床,有時候我們翻盆(特別是深盆)會看到盆土內有成片的菌毛生長,顏色有黃色、藍綠色,這就是植物自己的根系腐爛後滋長的細菌。多肉植物不比草花,根系不太會分泌抑菌物質,一點雜菌都可能造成盆土的污染,輕則爛根滯長,重者傳染全身。自己的爛根尚且如此,換做舊土裡不知道什麼年代的爛根,後果可想而知。
  最後就是養分的缺失,舊土在花盆里長期受到澆灌沖刷,加上養多肉的同學都喜歡把土弄的非常通透,所以,相比養草花,多肉植物用土承受的水流流速更快,相應營養物質流失也更加嚴重。相比新土,舊土裡可溶於水的,也就是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成分,會少的多。
  不過,舊土也有個好處,以赤玉為例。一年以上的盆中舊土,其中尚未粉化的部分在長期的澆灌下,顆粒中的空隙會大幅增加,顆粒會更加通透,這樣的土從物理的透氣、透水角度來講,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現成的材料能夠與之媲美。應該也算是一種時間積累出來的特性吧。
  鑒於以上,舊土必須被正確處理後才可以再次使用。針對以上幾點缺陷,老薑給出了如下處理方案,請大家探討。
  (1) 用2毫米孔徑篩子先進行過濾,因為顆粒土在植物的根系伸展、擠壓下會碎裂、粉化,所以根系周圍的土一般都是碎的,去除2毫米以下的碎末,也就等於去除了根系排泄物最多的部分。
  (2)倒入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達到消毒和去除多餘的鹽分的目的,並利用蘭石、赤玉等材料密度不同的特性進行分離,方便後續區別處理。分離的同時注意漂浮在水面上的枯葉爛根,務必處理乾淨
  (3)撈出晾曬,如果混合土分離的不乾淨,曬乾後可以反覆進行浸泡——晾曬的步驟,但是不必用高錳酸鉀,用清水即可。
  (4)晾乾後,蘭石可以直接混入新土中使用,比例不變,而處理後舊赤玉土應該混入相同體積的新赤玉與一半體積顆粒泥炭,(比例折算為2:2:1)裝袋待用,正常使用時,按照前面講的赤玉土比例摻入(也就是說把這個混合土當做全部是赤玉土來用,原因是舊赤玉很通透但是缺養分,顆粒泥炭有養分但是不通透,混在一起正好相互抵消)

  六、溫差對多肉植物的影響及其控制
  1、溫差對多肉植物的影響
  對於原產南非的多肉植物來說,大多數品種最適宜生長的溫度是在12-28度之間,這個數據應該也正是原產地生長季節的高低平均溫度。
  在以老薑所在的杭州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由於地處南北氣流交匯鬥爭的地帶,經常是冷空氣剛走,副熱帶高壓就佔據了主導。全年能夠維持12-28度的日子只有5、6、10、11大約4個月時間,其他大部分月份不是太冷就是太熱,以至於時常剛脫棉衣就直接過渡到短袖,穿了兩天短袖突然又要穿毛衣了。(杭州的春秋裝不好賣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樣的氣候,人勉強可以承受,但是對於植物來說,特別是多肉植物,則是相當麻煩的。有人說,大溫差能夠促進植物生長。沒錯,晝夜溫差的確能夠促進植物生長。但是這個生長的原理你可能沒搞明白。那就聽我慢慢的講給你聽。。。。。。
  植物生長的好壞,取決於體內養分積累的多少。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個製造養分的過程,在合理的溫度上限內,溫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強,製造的養分也就越多。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做是對植物養分積累的一個加分過程。
  到了晚上,由於沒有光,大多數植物製造養分的生理作用停止,加分為零。但是植物的蒸騰作用還是在繼續。所謂蒸騰作用就是植物依靠環境溫度使葉片蒸發體內的水分,同時靠蒸發作用帶來的虹吸效應,促使根系吸水,這個過程是需要消耗植物體內的養分的,對於植物的養分積累也可以看做是個減分過程。環境溫度越高,蒸騰作用越大,減分越多,所以一天下來植物能積聚多少養分,就取決於白天製造多少,晚上消耗多少。
  通過以上的解釋,相信大家應該有了認識。白天溫度越高,植物製造的養分就越多,晚上溫度越低,植物消耗的養分就越少。晝夜溫差的效應就體現在這裡。新疆的葡萄為什麼甜的粘牙?新疆的番茄為什麼能吃出柿子味道?不是巴郎子們勤勞,而是「早穿皮襖午穿紗」的氣候使然。
  好了,既然知道了這原理,相信應該沒人跟老薑爭辯突然升溫、降溫導致的以天為單位的溫差和晝夜溫差這個兩個概念的區別了。
  其實,氣候原因突然的升、降溫,對植物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極其嚴重的傷害作用,不光會打亂植物的正常生理秩序,還會促使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從生理秩序上來講;比如春天,好不容易氣溫回升了一段時間,植物開始有了生長的跡象,你也已經開始屁顛顛的澆水施肥,忙的不亦樂乎。突然就降溫了,剛長出來的新葉立刻僵在哪裡,不說你澆下去的水,施下去的肥會有什麼後果。光是這片僵住的葉子往後就可能引發你砍頭的衝動。你說你不砍,好,不砍,過幾個月僵葉子開始長了,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圓的,整個一葫蘆造型。。。。。。這還是好的,索性全部都是這造型還能當個新品種騙騙自己。問題是一圈好葉子就這麼一片葫蘆葉。你說你還砍不砍?再就是意外事故,高溫後突然降溫倒是沒事,南非多肉在短時零下是沒問題的。但是低溫後突然升溫就麻煩了。大冬天的,氣溫突然回升到25度,好好花棚裡悶著的,溫度一下子飆到50度。完了,等你晚上回去,一棚子熱騰騰的粉蒸肉等著你揭蓋呢。。。。。。除了這些還有病蟲害,真菌等,都和溫度突然的變化有關聯。
  這一小節的總結我覺得需要單獨陳述一下——溫差能促使多肉植物的生長和營養物資的積累,但是必須是受控的晝夜溫差,天氣突然變化導致的溫差,對植物有害無利。
  2、如何製造、利用溫差
  家庭栽培環境,也就定義了我們很難做到大棚那樣完美的人工溫差。(大棚依靠聚酯薄膜的密閉作用,能在陽光下儲存熱量,以增加白天氣溫的方式拉大溫差)。但是,家庭也有家庭的好處,只要不是住在涼亭裡,至少冬暖夏涼,不會出現極限溫度還是能夠做到的。那麼如何製造溫差,就需要在家裡這個不十分明顯的溫差下想辦法了。
  (1)如何在冬季製造溫差
  雖然在前面講到,我還是提倡順其自然,盡量不折騰,盡量利用現有的環境設施。但是對於南方嚴酷的冬季來說。順其自然也等於是承認了多肉植物,特別是瓦葦類植物將近半年的休眠期。這對於廣大南方花友來說是不公平的。(憑什麼人家北方有暖氣。。。南方沒有煤但是有天然氣啊。。。。。。誰家也不缺那幾個暖氣費不是嘛)所以冬季的溫差以白天保溫為主要手段。
  保溫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密閉,上海有花友利用大型的整理箱或者窗台外面搭建「鴿子籠」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我對以上兩種方法是持肯定態度的。前面說水分控制的時候我不提倡,但是說到在冬季進行保溫,我覺得這兩個辦法還是可行的。
  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整理箱體積過小,對於養植規模較大的花友來說實屬杯水車薪。鴿子籠在白天能起作用,但是到了晚上窗台外面的冷風一吹,內部溫度立馬跌近氣溫,以杭州冬天最冷零下5度的氣溫來看,不出一個禮拜,瓦葦的葉子就會全部發白起霧,然後再開春後開始腐爛。除非加裝空氣加熱線和溫控,這兩樣東西有電工證的人都是不敢用的,為什麼?你去考個電工證出來就知道了。
  說到底,能少折騰還是少折騰,在現有的花架上進行包封是比較環保的辦法。常見的花架一般分兩種,木製的和金屬的。木製的花架建議用陽光板直接包封,(比較美觀,保溫效果也好)除了正面和底面以外,其餘4面全部可以用木螺絲進行固定。正面可以用大棚膜或者軟玻璃燈做成挑簾的形式,以方便打開。花架底下可以用幾個接水盤放點水擺在下面,一來起到增濕的作用,2來水可以儲存白天的熱量在晚上緩慢釋放,防止晚上太陽曬不到降溫太快。金屬的花架可以全部用大棚膜包封,為增強保溫效果可以用雙層甚至4層。其他合木製花架一樣。
  這樣經過處理的花架,需要擺在白天曬的到太陽的地方,一般在室外溫度5度左右的晴朗天氣,棚內溫度可以上升到25度左右。而晚上,不管外界氣溫有多低,由於在家庭環境的雙重保溫作用下,棚內溫度可以略高於室溫。(有沒有同學家裡室溫低於0度的?有的請舉手,老薑幫你組織捐款捐毛衣)
  以上方法適用於瓦葦和番杏類植物。
  (2)如何在夏季製造溫差
  這個命題比較悲劇,南方的桑拿天熱氣無孔不入,除了空調似乎沒有太好的辦法。白天就不說了,窨井蓋上煎雞蛋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晚上稍許好點,至少室外能低於30度,但是室內,白天30度——晚上30度的零溫差卻是很難改變的,你說有空調吧,畢竟家庭有中央空調的還是少數。用分體空調的,晚上也就臥室裡會開空調,你總不會把花放臥室裡吧。也有同學在花房甚至花棚裡裝小型空調,這當然是個好辦法。但是人人都這樣干了,老薑還囉嗦什麼?畢竟還是喜歡實惠的同學多。。。。。。
  我們講過,瓦葦夏季是深休眠,是生長季節告一段落的標誌,相比冬季休眠,夏季休眠是個生理週期行為,控制下的休眠,能夠讓植物積聚下個生長季節生長的動力,對於植物來說,是相對有利的。所以在夏季我們製造溫差的目的不在於生長,而是保持,適當的拉大夏季休眠期的溫差,能避免植物因為高溫產生的生理障礙。也可以通過晚間的相對低溫,使白天積聚在盆土內的熱量散發,藉以維持根系的健康。
  所以,夏季溫差以降低夜間溫度為主,白天任其自然,只要做好遮陰工作,該幾度就讓它幾度吧。晚上在不利用空調設備的情況下,利用噴霧,電扇等物理降溫方式進行降溫。噴霧需要噴到土面變色,植物表面覆蓋水珠,然後開啟電扇吹風。水分蒸發能帶走熱量。老薑使用這個辦法經測量得出的數據是——在盛夏季節,晚上8點以後,花盆周圍氣溫32度的情況下,經過噴霧,吹風後1小時即可降溫至29度。然後再配合開窗通風,或利用房間空調風分享等辦法,晚上花房最低氣溫可以達到與戶外溫度相當(27度左右),對於瓦葦度夏休眠來說,這個低溫足夠了。
  以上方法僅適用於瓦葦植物,對於番杏植物來說,老薑建議夏季不斷水放養,只要是2年以上的健康苗,越曬越精神。
  (3)如何在其他季節製造溫差
  冬季以白天保溫為主,夏季以晚間降溫為主。那麼到了黃金的春秋季節就需要以親近自然為主了。
  親近自然,指的就是使栽培環境溫差接近室外溫差。南方的春秋季節戶外有10——15度左右的天然大溫差,再加上戶外的新鮮空氣,天然玉露滋潤,浪費了實在可惜。
  這裡的方法就不用多說了,開窗自然通風,電扇強制通風,露天放養,等等等等。只要讓花房變成涼亭,目的就算達到了。當然要謹防前面說過的倒春寒以及副熱帶高壓復辟。
  (4)溫差的利用
  學會了製造溫差,我們就可以借此調節植物的生長。大家在日本網站上看到或肥胖,或矮狀的標本株,也是大量利用溫差的結果。
  對於多肉植物來說,理論休眠期前幾個星期是生殖生長階段。這個階段表象上的生長會很弱,但是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積累速度卻達到了高潮。並且不同科屬的植物時間是不同的——瓦葦植物表現在初夏,番杏植物表現在深秋。
  在這段時間,通過加大溫差可以增進植物營養物質的積累,植物會因為體內干物質的增多而變的肥胖,莖葉的粗壯則可以讓生長期積累下來的徒長現象得以糾正。再加上夜間低溫造成的生長緩慢,植物自然會體現出矮胖的特徵。甚至,足夠的溫差可以抵消采光不足造成的徒長,不過老薑沒有測試過,順帶一說而已。
  再者,溫差為植物的花芽分化提供外界條件。經過溫差調節的植物,在隨後到來的花期開花會更齊、更猛,花朵更健壯。無論是對於瓦葦的雜交還是番杏的觀花,都非常有益。試想,群栽的生石花在一夜間集體盛放,那個感覺,不是親眼目睹是無法感受的。(玩生石花的同學還是選擇群栽吧,別小家子氣的一粒一個盆子了,沒有這麼多是吧?給老薑留言,老薑給你————————種子)
  溫差對於瓦葦植物控制花期也很重要,相信有過雜交經驗的同學都只是,明明已經早就計畫好的配對,偏偏等不到其中一株及時開花,而不得不放棄。不過幸好,我們還有溫差可以利用,
  加大溫差,特別是提高白天的高溫,可以促進植物的花芽分花,這是個不變的公理,不需要證明。通過控制白天的高溫,可以控制瓦葦植物開花的時間。白天溫度越高,花芽分化速度越快,否則則越慢。以此來對雜交植物的開花時間進行調節和統一。打個比方:比方說想讓兩株瓦葦雜交,其中一個花桿已經30公分高了,另一個才剛露頭,那趕緊,把長的快的那個丟窗台上去,另一個放花棚裡悶著,悶著悶著開花速度就一樣了。。。。。。
  不過,對於花期本身就不是一個季節的瓦葦植物,調節溫差的辦法可能沒那麼管用了,以壽類為例,比方說,開花最早的是康平4月份就開花了,而開花最遲的是青蟹,6月份花劍才冒頭。這樣的差距靠家庭栽培的溫差調節幾乎是無效的。不過估計大棚裡可以做到,否則,老薑家那個康平*青蟹的雜交苗子就可能是從火星上來的了。
  另外,利用溫差還可以控制盆內的病蟲害。特別是春秋季節,晚間的適當低溫,可以抑制盆內細菌的生長和害蟲的活動能力,最終目的是減少藥物的使用,達到環保養花的目的。
  溫差還可以增加植料顆粒的熱脹冷縮,通過土壤自身的物理變化,間接地達到改良土質的目的。
  總之,合理地利用溫差是培養好瓦葦植物的關鍵,如果說陽光,水分,植料是家庭栽培植物的主食的話,那麼以上3項只能解決植物的溫飽,而適宜的溫差卻是一劑補藥,可以讓植物在溫飽的基礎上進入小康水平。

  七、肥、藥對多肉植物的影響
  如果說前面六個章節內容都是老薑以實踐中的體會經過反覆測試最終得出結論的話,那麼,這個章節就有點扯了。
  作為頑固的園藝派(相對於科技派),老薑一直秉承著中華五千年承繼的農業大國的本土精神。我始終認為:「土壤,是植物營養的唯一可靠來源,只有土壤才是植物扎根生長必須的媒介。土壤,具有自我保護和調節能力。有病蟲害了,植物會死亡,最終導致病蟲害失去了滋生的溫床。等病蟲害都餓死了,土壤還是健康的土壤。土壤沒有肥力了,植物不會生長,直到雨水和空氣帶來的養分恢復土壤的活力為止。啃吃青草的山羊,最終會倒在青草地上,成為草地的養分。滿枝的鮮果,雖然消耗了土壤的養分,但是在成熟後,卻將得到的全部還給土壤。在自然界,沒有農藥,也沒有化肥,但是自然的土壤卻擁有人類不可複製的強大力量。。。。。。」雖然不信教,但聖經裡關於農業的篇章,老薑還是看過幾遍的。
  不是老薑賣弄,其實真的是寫不出什麼來。但是這個章節既然已經確定了,那多少也是要湊個字數的。下面就簡單說說我自己對於肥料、藥物的認識吧。
  1、肥料對多肉植物的影響
  植物生長,肥料是必須的,十萬個為什麼告訴我們,植物生長三要素,是英國人發現的,通過焚燒植物後得到的灰燼,科學家分析出了大量的氮、磷、鉀,和微量的其他元素。於是得出了結論,植物生長三要素即是:氮、磷、鉀。
  氮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枝葉上,所以通過補充氮肥,可以促進植物枝葉的生長,枝繁葉茂就是氮肥的功勞。
  磷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生殖器官——也就是花和果實。通過補充磷肥,可以促進植物的花芽分化,果實發育。碩果纍纍就是磷肥的功勞。
  鉀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根莖組織上,補充鉀肥可以讓植物莖桿粗壯,根系發達,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加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根深蒂固也就是鉀肥的功勞。
  除了浮雲般的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大致不外乎以上3點,至於家庭栽培多肉植物需要不需要額外的添加營養,老薑始終持保留意見。參照前面章節的配土,再加上定期的換盆換土,生長緩慢的多肉植物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肥料補充。和草花不同,多肉植物一年長几片葉子的特性,造成了它極少的消耗。消耗少自然吃的就少,況且,還有一年中幾個月的休眠。所以,對於養分的需求,土壤中現有的已經足夠了。
  多肉植物缺肥我沒見過,肥多燒根我倒是經常遇見。前面說過多肉植物根系的滲透壓,主要也是針對過度施肥來說的,老薑起初養多肉的時候,一直迷信肥料的效果。沒想到施一次就爛一次。結果施肥的效果沒達到。翻盆換土倒是翻出了經驗。
  不過,凡事沒有絕對,一成不變是相對的,而改變卻是絕對的。沒有雜交授粉要求的情況下,施肥是多餘的。但是如果有雜交授粉的需要,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植物開花結果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不光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磷肥。植物的開花結果是一次重要的生命週期,所以每到這個時候,植物全部的組織都會配合這次生養後代的重要行動,其中包括:莖桿會加粗以防止花朵果實過重而倒伏。根系會抓的更深,幫助吸收更多的養分。有些植物連葉片都會適當的脫落,以免遮擋昆蟲的授粉和果實的采光。
  綜上所述,植物需要更多的養分來支持開花結果,這其中除了前期的積累,更多的是需要外界的及時補充。野外的瓦葦不比人工栽培的,野外的瓦葦雖然也會長3、4支花劍,出個幾十多花,但並不是每朵花都有機會授粉成功,相反,這個比例更多的時候甚至是零。(這是由百合科植物花朵的結構決定的)而家養的就不一樣了,授粉成功率會高很多,有時甚至是一支花劍結十幾二十個種莢。番杏科植物情況也大致相同。所以家庭栽培的多肉植物由於需要滿足雜交授粉的消耗,需要更多的額外肥分補充。
  開花肥以磷肥、鉀肥為主,其他元素為輔,最好以液態形式進行施用,以快速起效。可以選擇的是花友、花多多之類的專業花肥,也可以直接施用磷酸二氫鉀。施用比例控制在1:2000左右,也就是1克肥料配2公斤水。這裡要再次說明,有些大仙會認為1:1000的比例比較合適,但那是在大棚和溫室栽培環境下,植物生長旺盛才可以用這個濃度,家庭環境下,植物吸收養分的速度遠不比大棚和溫室,所以能淡就盡量淡。
  施肥的時間選擇在花期,即花劍冒頭開始,半月一次,隨同澆水一起施下。一直施到種莢成熟為止。需要控制花期,協調開花時間的個體,可以少施或者不施。
  關於肥料老薑就知道這麼多,再說下去就只剩下扯淡了,就此打住。說說藥物。
  2、藥物對多肉植物的影響(不包含生長類藥物)
  多肉植物甚少病蟲害,哪怕它是從南非來的。非洲大陸嚴酷的環境,造就了多肉植物強大的適應能力,估計是外來物種的原因,家庭養的瓦葦和番杏給我總體的印象就是雞不啄鴨不咬的,常見的紅蜘蛛,介殼蟲,都不見蹤影,偶爾土裡會飛出個小黑蟲,也無傷大雅。
  不過,曾經在一些花友的部落格上聽說過病蟲害的事情,主要是覃蚊一類飛蟲的幼蟲對幼苗根系的危害。雖然我本人從來沒有經歷過,但是我猜測這可能和這些花友用的土壤性質有關。這些花友在介質中添加天然的成分如腐葉土、煤渣等,甚至全部使用這些材料。天然的東西環保是不錯,但是很難避免蟲卵和病菌的寄留。時間一長,長出蟲子來也是理所當然。
  老薑用藥的經驗不多,很多時候,個把植物有腐爛病變的症狀,老薑也比較喜歡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徹底消滅病灶。回想起來,其實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現在科技那麼發達,不好好利用一下科技的力量,而整天拿把手術刀東割西砍的,未免太過血腥。。。。。。所以,有一段時間,老薑也曾花心思在用藥方面做了淺薄的研究,下面就把心得簡單地說一說。
  對於普通園藝愛好者,用的最多的花藥無外乎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之類的廣譜類殺菌劑以及夫喃丹之類的過期農藥(夫喃丹由於劇毒、高殘留,已經被國家列為禁藥)。對於家庭栽培來說,以上幾種藥物已經足夠應付常見的各種病蟲害了,但是具體用哪種藥,怎麼用,卻是另有玄機。
  一般園藝植物的病害常見有腐葉病,根腐病,以及真菌感染造成的系列危害,每一種病症如不及時加以處理,都會導致植物部分器官的腐爛乃至全株死亡。但是對於南非多肉植物來說,細菌性的腐葉、腐根卻極少發生,(物理傷害後沒有及時處理傷口的除外)唯一對多肉植物威脅最大的是真菌導致的感染,具體表現在通風不良、潮濕及栽培介質消毒不良後的大面積真菌感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長毛」。尤其以幼苗階段爆發概率最高。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土表的「長毛「是真菌感染,是一種病態的表象,而介質內部的菌絲則是土壤有機質分解的必然現象,是一種正常現象。真菌的感染會以植物的組織細胞作為營養的來源,最終導致植物的組織潰爛。而介質內部的菌絲則是一種食腐菌,也是分解介質中有機物幫助植物吸收的一種益生菌,不會對有生命力的植物本體產生危害。(細菌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除外)這兩者需要區別對待,切勿一棍子打死。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在抗菌類藥使用方面,也需要有所選擇。我們都知道,多菌靈及甲基托布津是廣譜抗菌性藥物,主要針對細菌性的感染。而百菌清則是主要針對真菌類的消殺。在家庭栽培多肉植物過程中,由於主要以抵抗真菌感染為主,所以預防型施藥應該以百菌清為主藥,為避免抗藥性的產生,可以間隔交替使用多菌靈及甲托進行配合。而在修剪、整形後用於傷口的處理,則應當以多菌靈和甲基托布津為主,百菌清的效果相比就會差很多。藥物使用應當注意「預防為主、交替使用、提高濃度、減少次數」這16字口訣。
  預防為主,就是防患於未燃,在苗頭開始前就進行控制,不要等到看見病灶了再去用藥,此時哪怕控制住了,也會影響植物的品相,乃至以後的健康。一般季節交替的時期是預防性施藥的關鍵節點。
  交替使用,也就是防止菌類抗藥性的產生,同樣的藥物最多連續使用3次,就應該換其他的。否則,抗藥性一旦產生,施藥就如同澆水,毫無效果。而且你也會因為少了一種可以替換的藥物,而使其他藥物的使用頻率提高,導致其他藥物也因為抗藥性而失效。
  提高濃度,這是對動物、植物都通用的一個用藥策略,對於常規性的疾病以及爆發式的急性感染,在說明書濃度的基礎上,提高30-50%的濃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效果,讓被感染的個體在高濃度藥物製造的無菌環境下,通過加強管理和後續保養來提高自身抵抗力,及早恢復健康。
  減少次數,這是相對提高濃度而言的,上面也說過,土壤中有益生菌的存在。滅菌藥物在治療的同時,也會無區別地殺滅益生菌。而益生菌對於改良土質,防止板結是有好處的。所以用藥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使用藥物不要過於頻繁。要給益生菌以適當的生長空間。另外,減少用藥的次數也可以避免抗藥性的產生。建議以預防為主的施藥間隔為2個月,季節交替期間可以適當增加。

  最後介紹2則小竅門:
  1、播種後,如逢連續陰雨,盆土過於潮濕,盆內極易爆發真菌,此時必須給藥。但是由於盆土已經處在一個非常潮濕的狀態。再進行常規施藥無疑中給潮濕的環境又增加了水分,對於種子的萌發是十分不利的。這時,可以將藥物的干粉直接均勻地撒在盆面,而不需用水進行稀釋後噴灌。
  2、常規滅菌藥物是使用滑石粉作為載體的粉狀物,(我們看到的白色粉末其實就是滑石粉,而真正藥的成分是看不到的)稀釋噴灌後,會在植物表面形成白斑,影響植物美觀和光合作用,而且很難清除。建議在藥物進行配比稀釋後靜置2小時,待滑石粉沉澱後,僅使用上清液進行噴灌(也就是藥物的有效成分),則可避免以上污染。
  文章寫到現在,也已經有30000字了,該談談作者自己的感受了。老薑覺得總結本身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通過寫作,可以將以前經歷過經驗和技巧全部回憶起來。畢竟養花是個長期並且散漫的過程,而且老薑也是個很隨性的人,中間經歷的很多東西不可能當時都記錄下來,所以正好通過這次寫作的機會鞏固一下。當然,文章是長了點,要想從這30000個字裡找出點有價值的東西來估計也是要花點功夫的。。。。。。總之,對於能從頭看完的同學,老薑是懷著無比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心的。希望你們保持下去~

評論 0

  • 暱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