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栽培知識

  關於生石花的文章很多,如果說只看一篇文章,那麼我會向你推薦下面這篇文章,作者姜烽廖以生動的筆調,娓娓道來他多年認識生石花的經驗,看完之後,你將會更喜歡生石花,也更認識生石花。
  番杏世界,物種豐饒,千奇百態,繁衍不息,歷經千百年,番杏植物以其堅忍不拔的屬性,或龜息、或擬態,竭力填充著這個世界上無數個生命禁地。炎陽之下,黃沙之上,與貧瘠相依,與日月共存。想來,此種應是荒野裡的精靈,離鄉背井,蝸居彈丸已是冒犯,如不以善待,更違背常倫……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

  一、認識生石花
  番杏科隸屬雙子葉植物綱,石竹目,全科約有126屬,生石花只是其中之一。其主要分佈在南部非洲,但是據文獻記載在澳洲和中太平洋地區也有少量分佈。此屬植物是生物進化過程中「擬態」一詞的代表物種。擬態,即偽裝,融入週遭環境,以被動抵禦自然界的侵襲。生石花葉片對生、肥大、滾圓,表面根據產地不同而各具不同的花紋和色彩。比如:原產林地、草甸附近的品種,表面為綠或灰綠色,以適應環境的主色調。而原產丘陵、山區的品種則大量呈現出黃、褐色。最後,原產在沙地、岩石堆等暴露環境下的,則大多為白或是灰白色,除了貼近環境的色調,還兼具反射陽光,降低「體溫」。
  說到產地和體表顏色,大家應該會明白想要闡述的一個道理,這裡先不講。
  生石花生長適溫10-35度,日均氣溫低於10度生長緩慢;高於35度,進入保護性休眠;但是如果夜間氣溫低於30度,哪怕白天上升至50度,只要不爛,其生長速度依舊可觀。
  生石花無論老幼,均具有明顯的主根。園藝種植中為加快生長速度而進行的頻繁修根,雖然會造成主根不明顯,但是經過日積月累的穩定種植,主根始終會體現出來。並且,最終會在莖的結合部形成一個相對龐大的結蒂組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根。
  生石花原產地維度大致相當於國內長江流域(南緯和北緯的數值相近)但由於地處非洲地廣人稀,熱島效應不明顯,同時因為南非東西兩側海岸線距離較近,所以在海洋性氣候的同步作用下,原生地年平均氣溫要大幅低於國內的長江流域。並且具有單日晝夜大溫差的特點。
  四年齡的生石花就會開始開花,花芽在仲秋開始分化,過程緩慢,大約需要15-20天才能盛放,花期6-7天,如遇授粉成功,則立刻枯萎。種夾出現在花朵的基部,隨花朵的枯萎而逐漸龐大,初期顏色為青綠,逐漸轉紅,直至干黃。果實發育過程極其緩慢,大約到在來年5月才能徹底成熟。其內部的種子則還有半年的後熟期,至10月徹底成熟。
  原產地生石花只有一季的休眠,也就是南半球的冬天。當地冬天少雨,夜晚極限低溫低於正常生長的生石花的可承受極限,所以,花後的生石花為防止凍害,會在冬季讓老葉萎縮乾枯,並在土面以下,莖部位置的生長點發育新葉,以圖東山再起。待來年春暖花開,雨水充沛的時節,充分發育的新葉會加速生長,頂破老皮成為一個新的植株。
  正常情況下,5-6年齡的生石花會分頭,也就是相當於側芽。分頭的頻率和數量,理論上是呈幾何倍數,即1變2,2變4。實際操作中因環境和營養狀態的區別而不一,乾燥環境和健康植物分頭概率會較高,而惡劣環境和足夠的運氣,則會讓分頭數量呈「鼠算式」增長。

  二、生石花的前世今生
  生石花原產自南非,啟蒙在歐美,園藝在日本,發展於中國。
  歐美愛好者引種繁殖以維護其血統見長,專業大棚繁殖採用一種一筆的模式,嚴格限制跨種雜交。著名的柯氏編號,也正代表了歐美人士的嚴謹態度。
  日本園藝師擅長雜交選育,在不定向雜交後,往往以萬為基數進行播種,若干年後選出少量品相特殊的作為母本,而後開始定向授粉、選育。往復循環,直至新品的基因穩定。島田保彥,憑借其50餘年的雜交選育生石花的積累,無愧於日本石花泰斗的稱號。
  大陸花農以數量為主線,以菜地為載體,以發揚光大瀕危植物為目標,通過大量批發歐美種子進行播種為手段,以百萬為單位。將生石花這一原產地瀕危植物,推上了外來物種的紅線,徹底顛覆了以往一株一價的不利形式,由此開創了生石花論斤賣的大好局面。
  三、認識生石花的種植
  普遍認為,多肉植物需要少水多曬,生石花也是如此。實際上,在種植過程中,生石花的少水和生石花的多曬,均具有相對性。
  上文暫時不講的懸疑,已經闡述了原因。
  其一,產地不同,需水量和日照程度均有不同。如紫熏日輪,體表顏色較深,原產地也大多在草甸或林下,本身對水分的需求就較高,及時補水才可以保證健康生長。至於光照,長散光或半日照均可。
  而福來、大津匯等淺色品種,原產地大多在高山甚至岩石覆蓋地區,乾透澆透對他們來說就是水災,一月1-2次水足矣。對於光照,則需要較強的全日照。
  其二,是生理關係,同一顆石花,生長期要多澆,冷涼天要多澆;花期要少澆,高溫天要少澆;脫皮期要斷水,休眠期要斷水。至於日照,難道你會嘗試在40度的高溫天始終保持一顆大津匯的全日照嗎?
  說到高溫天,這裡有一個概念要灌輸給大家。生石花由於表面積不大,而且內部多汁的生理結構對於熱量的積蓄有相當強的作用,而外皮的鎖水能力又使它很難散發自己內部的溫度。特別是當外界處於高溫的環境下,生石花的內部溫度往往比氣溫要高出很多,而很多生理性的腐爛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通風是石花種植全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風扇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解決方法。
  生石花是懶人植物,但同時也是考驗種植功底的植物,一顆如何種,一群又如何種,非常講究。總體說來,口訣如下:
  用盆寧小勿大,
  用土寧素勿雜;
  栽種寧淺勿深,
  鋪面不止美觀;
  單種不如群栽,
  群栽注意間隔;
  掌握品種習性,
  混種易生事端。

  以上,解釋如下:
  1、小盆可以輕鬆的營造快干的環境,便於植物根系生長。
  2、素土會少去很多諸如肥多燒根、細菌繁殖的煩惱。
  3、石花的病理性及生理性腐爛大多從生長點開始,也就是莖部或稱為脖子的部位,所以這個位置需要透氣。
  4、與上述連貫;脖子要透氣,可不種進土裡植物東倒西歪怎麼辦?這就需要鋪面來解決,顆粒的輕石鋪面,可以完美的解決這一矛盾。
  5、石花是群生植物,無論土面上、下,都需要自我營造局部小環境來保證健康的生長,群載可以在植物沒有群生前作為一種解決手段。
  6、群栽的間隔,是保證每顆植物都有足夠的根系生長空間和確保高溫、高濕天氣的散熱通風。
  7、多品種混栽要注意品種的習性,需要考慮的是需水量、日照量的不同,而不是視覺效果。

  四、認識土壤
  土壤的學問很深,老薑關注過很多專業書籍對土壤的介紹和解釋,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個基督教徒為教會寫的一篇關於種植的文章裡對土壤的解讀——合格的土壤應該是具有活性的,大量的益生菌會在其中分解有機質,製造可供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其中,有機質和益生菌是必不可少的關鍵……
  再看看我們現在用的土,赤玉、鹿沼、日向、輕石。。。。。。幾乎全部是由無機礦物組成的,並且由於經過了高溫消毒。有機質、益生菌早已蕩然無存。新手普遍認為的日式顆粒種植,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就好比,一個園藝師會很大方的讓你去參觀他的種植園,也會對你翻看他的盆土表示無視。但是,你絕對不要想去看他花房裡的雜物架,因為裡面有很多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家的花種赤玉土裡能長個,而你的赤玉土只能保命的秘密。
  歐美種植中,大比例的運用了泥炭與麥飯石這類材料,實際上,在物理上的效果和日式種植類似,無非是泥炭含有大量有機質和腐殖質。而麥飯石則起到了排水快干的作用。
  在以前的文章中,老薑曾經闡述過日式顆粒的種種好處。誠然,對於新手來說,養活是關鍵,但是凡事不能認死理,讀死書不如不讀書。只有結合自己栽培中的經驗教訓不斷的思考,才能在種植水平上有所發展。比方說,剛才講的赤玉土不長個的道理,如果在其中添加一些泥炭等有機質,就可以非常輕鬆的解決。至於添加的量,由於個人的環境和手法不同,你可以從最小的比例開始試驗。建議從10%開始。

  五、認識花器
  花器是植物的居所,是承載其賴以生長的生命介質的容器,更是營造栽培環境美觀整潔的一種工具。
  從栽培的角度來講,花器必須是物理和化學結構穩固的、大小合適的、以及保溫透氣的,其中透氣是關鍵。任何植物的根系都需要大量的氧氣來維持生理機制的運行,哪怕是水生植物。而對於生石花來講,則還需要一個通過盆器上下空氣對流從而保證土壤快干的環境,而這就對花器的要求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一般來說,現在的國內愛好者圈內普遍使用S5育苗盤或者是7CM黑方等花器作為生石花的定植盆,少數高檔品種或群生株,則會考慮用磨砂盆。但也有少數意識流的花友,在視覺效果強迫症的驅使下,會大量使用彩色瓷盆或手工陶盆等進行栽種。
  瓷盆陶盆之類,由於使用者大多對環境的愛好要強過對植物的愛好,所以暫且不予批評,我們還是來討論愛好者常用的一些花器。
  從經驗上來判斷,5年以下的生石花,在7CM以下深度的土壤中長勢最好,根系最為發達。比如在S5中直接群栽,效果就明顯好於僅僅將其作為收納盤使用的方式(也就是在黑方里栽種然後歸集在S5中)。雖然從表象上來看,第二種方式更顯精緻,但相比直接栽種,土壤高度增加了許多,其透氣快干性能已被大幅削減,根系的延展及主根的膨脹,明顯不如直接栽種。
  再有,深度合適的盆,可以防止生石花主根的過分生長,伸出盆底的主根在空氣的作用下會被自然修根,從而使得盆內鬚根旺盛和主根基部的快速膨脹。植物的生長速度及抗性都會由此大幅提高。畢竟,我們討論的還是園藝栽培,生長速度還是應該關注的重要指標。
  最後,我們要強調是,僅僅是底部有孔的盆,對於生石花是遠遠不夠的,瓷盆陶盆之類底下的一個小孔,只能保證不積水,至於對流、透氣,那就是奢望了。以數據來分析,一個合格的生石花定植盆,底部透氣開口的面積,應該是盆面面積的20%以上,或者更多,才能充分保證上下的空氣對流。甚至,一截鋸短成10CM的下水管,也是非常適合栽種生石花的。
  六、認識自己
  栽培是一個動詞,這就說明,栽培過程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栽培者本身,而植物只是一個受體。
  我們平時關注的環境、手法乃至花器、介質的選擇,無一例外是人為因素。植物的健康與否,在人為環境裡,已經無法用原生地自然狀態作為栽培方法的思考和判斷的條件了。經常有人會說,生石花在自然界多少多少受苦受難,又多少多少忍饑挨餓云云,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生石花很賤,可以隨便養。
  是的,生石花生命力很強,但是前提是栽培者必須遵守自然法則。在生長季該有怎樣的環境和手法,在休眠季該有怎樣的環境和手法,都必須嚴格遵守一套固定的格式才能保證你的生石花在被野鳥啄過,被寵物咬過,或者是從花架上跌落之後還能涅盤重生。
  這裡的忠告是管住手——看花不動手,這是成為大仙的有傚法則(但是其中不包括偶爾幫助徒長的李夫人脫皮的技術動作)
  管住手的途徑可以是鐐銬,也可以是學習,瞭解植物的習性,瞭解其他愛好者的經驗和教訓,從而學會思考,並幫助自己建立信心,這樣,你的手就沒有太多的理由伸向花盆了。

評論 0

  • 暱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