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多肉植物種植的經驗裡會談到一點,密植有利於多肉植物成長,這和一般的常識似乎不一樣,密植不就意味著養分的分攤和稀缺,那麼,為什麼密植反而有利於多肉植物的成長呢?
1、密植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長速度、生長狀態是比較肯定的一個結論,很早在作物和育苗的實踐中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不只是植物,細菌、真菌、哺乳動物細胞甚至腫瘤細胞也都不約而同的呈現了這種現象。不過,密植促生長不能一概而論,要區分不同的階段、不同環境和不同的物種。
密植播種育苗是體現互相促進性最強的,這主要體現在苗子萌發後1~2年內,苗過大的時候這種密植性會大幅減弱。但是不同品種區別很大,比如兜、生石花在開花之前都可以群栽,長得很快;而十二卷類則往往在1~2年群栽後就開始呈現不佳的狀態,等等。再有就是環境,一般來說適宜的環境更有助於觀察到密植群栽的優越性,而差的環境往往很不明顯,甚至出現群栽以後死的更快的現象。
2、密植群栽有助於提高植物揮發性分子的局部濃度,這種揮發性分子目前已經研究的很多了,具體的我不介紹了,可以參考相關的植物生理學書籍,這類分子可以稱作”信息素”,是確鑿存在的物質。植物的揮發性分子不但可以影響同種植株,更可以影響異種植株,甚至是動物和人。
3、根系之間也存在交流,這種交流包括三個層面:植物間際、微生態和無機分子的擴散。植物之間可以通過根毛或根系的連接接觸產生某些信號(目前也有很多信號已經被鑒定,甚至獲得分子結構),這種互作可以表現為抑制或促進,往往在幼苗期是促進的,目的是壓制其他異種的生長;而到了成株可能會表現為互相抑制,目的是同種競爭。
微生態是指植物-微生物之間的互作,因為植物根系吸收營養,絕大多數植物品種要依靠微生物,這稱作根際菌群,菌群可以降解有機質或不溶無機鹽,轉換為植物可以吸收的營養,部分微生物還可以間接分泌植物激素樣分子促進植物生長,甚至出現根瘤菌或共生菌。密植可以有效的快速促成土壤根際微生態的成熟和維持,對植物群的生長都是有利的,所以表現為密植促進生長;但是微生態也有一個平衡問題,當植物吸收超過微生物產出的時候,微生態會負向發展和塌陷,快速毀滅,所以群栽到一定程度植物反而越來越差。
無機分子層面,這主要是指土壤局部pH,氣體交換和抑制性分子的存在,當植物剛開始群栽密植的時候,土壤無機分子消解迅速便於植物吸收,同時根系的交疊可以有助於氣體的運輸和交換,但是過於密集則會導致土壤pH酸漂以及一些抑制性次生代謝物的形成和堆積。無機層面會和微生態緊密的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有助於密植植物的生長或抑制。
4、假象:有時候播種比較多更容易獲得密集的萌發苗,乍一看覺得苗很多,很健壯,往往忽視了真正存在的萌發率。如果做準備的萌發率實驗的話,播種密集度和萌發率之間並非線性關係,而是非線性的。在一定程度密播密植會有助於萌發和成苗。再有就是大家對滿盆的苗子總是很有感覺,往往忽視了滿盆苗的基部和根系其實未必就好,當分盆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很多徒長但未被察覺的苗。
總之,密植促生長要因植物、因人、因地、因時而動態看待。一句話,一切以實踐為準,大家的栽培環境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栽培理念、獲得植物材料的數量與品種也有著極大地差別,合理的、理性的、經驗性的去實際操作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穫。完全靠理論是不行的,理論只能指引,不能代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