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的話,大概不管市場怎麼樣,都願意一路走下去吧?真愛的話,可能不管價格怎麼樣,都會買下去吧?大叔就做不到這點,對價格還是比較敏感…做不到無怨無悔,瞭解真相總是比較好一點的。
文章來源:中國花卉報,作者:樊星。
日前,《中國花卉報》發表了一篇有關多肉產業的文章,細數了近年多肉產業,特別是景天科多肉植物的發展歷程,並對市場「洗牌」的信號做了分析,意在提醒廣大從業者提前做好風險防範,在市場熱潮退去之後,起碼要保留一條「泳褲」。
文章刊發後,引起不少業者的關注。有觀點認為,經歷盲目擴張的多肉產業確實需要「降降溫」,從品種暴利回歸常態化,亟待破解困局,讓有品質、有營銷、有想法的生產者成為生產主體。同時,也有人致電報社,認為這是一篇「唱衰」行業的文章,把行業問題暴露出來,為市場「崩盤」推波助瀾,對產業的發展有害而無利,是作為行業媒體的不負責任。
站在不同角度,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作為行業媒體,反映行業問題、促進行業良性發展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沒有不行的行業,只有不行的企業;沒有「被唱衰」的市場,只有執迷不悟的企業。揭示問題,並非是給市場「攪局」,恰恰是為行業敲響警鐘,促進行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多肉行業是「被唱衰」的嗎?並非是產業現狀的描述令市場行情「由盛轉衰」,多肉行情下滑的種子早已深埋。首先,生產端盲目追風,是多肉領域必須要直面的問題。2012年下半年,多肉植物從愛好者群體向產業化過渡,每年的多肉產量成幾何倍數增長,此時的生產者都瞄向初期的品種、生產紅利。靜心思考過市場容量、產品結構、銷售渠道、終端營銷問題的從業者寥寥無幾。所以當供求失衡的轉折點到來時,很多人措手不及,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產品滯銷或者退市。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而多肉,當時就是一種超高暴利的產品,因此不少人趨之若鶩,促使生產量「井噴」,以至於最終導致產品供過於求。
其次,從業者追求短期暴利的心態決定了多肉的快盛快衰。多肉市場從興起之日,就存在一種觀念——賺一筆就撤。大部分景天科多肉的生產週期只有兩個月到半年,那麼行業在上升期能快速流轉擴張,在下降期也會快速反映為滯銷甚至爛市,產品的市場反應週期很短。不做長線發展規劃,只追求短期暴利,行業短期震盪下滑就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沒有超高利潤的「加持」,追求暴利的從業者自然會退場。「快」在前期是優勢,在後期是災難。市場是看不見的手,供求關係失衡表現出來的滯銷和低價,只是多肉市場普遍規律作用的具體表現而已。
再次,多肉植物的興起搭載了網絡這班快車,「電商」基因決定了多肉植物在興起之初是「爆款」,而能否持續引爆市場就成為其發展軟肋。多肉植物最初作為「網紅」出現,其影響力隨著網絡迅速傳播,短期內出現了大量受眾,並成為一種潮流文化。然而「潮流」是一種有「時效性」的效果,如果沒有持續吸引消費者的「賣點」,多肉「失寵」是可預見的結果,因此需要從「網紅」轉變為日常產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花卉產品的產銷建立在集團消費或家庭消費的基礎上,波動更多的是產量而非市場,多肉植物的銷售更多是「衝動消費」,生產端在擴張而銷售端在波動,是兩條波動的線條。多肉不僅總消費市場存在「天花板」,消費群體的類型、數量、喜好也在時時波動,能否做到產銷「同頻」,是企業乃至行業生存表現的關鍵點。
其實,警示行業風險,讓有些從業者擔心的,是潛在的「接盤俠」 不再接盤。但行業的健康發展不能靠「擊鼓傳花」,逃避問題、掩蓋問題也無異於掩耳盜鈴,對化解市場危機不會有任何益處。勇於面對問題,積極想辦法、找出路,才能使行業、企業的發展健康、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