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本文非常詳細介紹了生石花的自然雜交系列品種,喜歡生石花的愛好者們不要錯過了,原文作者:火宵之月。

  在Cole編號系統中,對生石花的分類沒有使用屬(genus)下面的中等分層節(section)而直接跳到了種(species)。理論上,任何兩個生石花的分類間應該不能輕易雜交成功,但事實上,有些石花分類有著近似的特徵,它們間可以輕易的雜交成功。諸如神笛玉和麗虹玉、招福玉和微紋玉、李夫人和壽麗玉和巴裡玉。考慮到有些生石花的棲息地有所重疊和靠近,和人們對雜交生石花的熱情,這樣就存在了野外自然形成的雜交品種和人工雜交品種兩類,人工雜交的品種又可細分兩種,一種是屬內雜交,一種是跨屬雜交。

  本文主要介紹野外自然形成的生石花雜交品種
  通過生石花間雜交的難易度以及後代的外表可以推斷不同品種之間的血緣關係。關於白花系X白花系和黃花系X黃花系的雜交,目前還沒有非常系統的研究,但是存在著大量的實踐報告,這些在後文園藝雜交中會提到。
  而對於黃花系X白花系、淡黃花系(朝貢玉系)X白花系的雜交,目前為止沒有人做過完全的實驗和研究。我們對其相關的雜交經驗只來自一些被動的結果,或者偶爾出現的一些報告。但從經驗來看,這類跨花色的雜交一般種夾無法發育,或者種子柔弱無法發芽。即使發芽也一般是弱苗在幾周內陸續死亡。因此這兩種花色的品種在基因層面上可能差的非常遠,造成了生殖隔離(不完全包括灰綠體色系)。另外在棲息地環境下,黃花系和淡黃花系的石花品種花期一般早於白花系品種,並且花期基本不重疊。
  以上兩點造成了不同的生石花品種(花色不同)可以穩定聚集在同一個棲息地,而不發生雜交。因此在Cole編號系統中出現了幾個同一個棲息地的生石花品種共享一個採集編號,以ABC後綴來區分的現象(C142、C143、C162、C200、C229、C230)。除了C230其他都是白花系與黃花系、或是白花系與淡黃花系共存的組合,而C230的白花臼典玉和白花壽麗玉的生殖隔離可能和花期還有基因層面的差異有關。
  而在野外同花色生石花品種間,由於花期會有所重疊、棲息地接近等原因,在白花系品種和黃花系品種內還是各自有可能會發生自然雜交。而這些雜交品種其實我們可能都已經見到過,Cole編號中有若干個編號被Cole認為明顯可能是自然雜交種。
  除了以下列舉的Cole認為具有明顯雜交特徵的品種,可能還存在別的自然雜交品種,更有可能現在已經存在的某些生石花分類本身就是歷史上的雜交產物。Cole採集了450多個種群,其中約有十幾個種群有雜交痕跡,在Cole看來,在野外的種群棲息地間,雜交現象其實很罕見。
  L. hallii v. hallii C087、C052
  de Boer在建立分類時將C087分入了李夫人系網紋李夫人。不過在Cole體系中,科爾最後認為其顯示出的特徵屬於巴裡玉系的比例更大些,因此重新歸入了巴裡玉系。而C087毫無疑問和典型的巴裡玉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但是在紋路、體色和類型上比起李夫人又更加傾向於巴裡玉。C087種群棲息地類型和其他巴裡玉棲息地很相似,在可視範圍內沒有李夫人種群存在,但在1公里外就是李夫人的典型棲息地(C086)。因此科爾推斷在C087棲息地原本存在的是典型的巴裡玉,但在漫長的繁衍中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李夫人種群的影響,產生了一些巴裡玉所不具有的變異特徵,形成了現在的C087種群。這個影響可能是花粉通過風媒傳播造成的,也可能是李夫人的種子被帶到了巴裡玉的棲息地造成的。
  而在相距10公里不到的C052的棲息地,C052種群同樣顯出類似的特徵和變異,但還沒有到達C087這麼明顯的程度。因此C052可能也有過一定程度上的和李夫人的雜交。
  C052和C087顯示出了李夫人系和巴裡玉系間有著較近的血緣關係。
  C087: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C052: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L. hallii v. hallii C045
  這是另一個被歸入巴裡玉系的種群,但也有著一定程度上不屬於巴裡玉系的變異特徵。這些特徵可能來自於壽麗玉系福來玉。在C045棲息地周圍有若干別系的種群,但卻沒有發現福來玉的種群,可能附近原本存在過福來玉種群,但已經消亡。
  C045顯示了巴裡玉系和壽麗玉系福來玉間有著一定的聯繫。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L. hookeri v. marginata (red-brown Form) C089、C155
  這2個編號被分類入了富貴玉系,但顯示出了一些不同於富貴玉的特徵。這些特徵有可能來自於日輪玉系流水日輪亞種(L. aucampiae ssp. euniceae),兩者的棲息地都在流水日輪棲息地附近。
  這兩個編號顯示了富貴玉系和日輪玉系間的聯繫。
  C089: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C155: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L. lesliei ssp. lesliei v. lesliei (Kimberley Form) C014
  在Kimberley西部地區,紫勳’Kimberley form’中的一部分種群明顯可以看出有紫勳(v. lesliei)和弁天玉(v. venteri)雜交的痕跡。C014的棲息地環境是連綿的小山和山谷,從紅棕色壤土石英石質的山頂過渡到灰色石灰質土壤並佈滿碎石的山谷。山頂是典型的紅棕色紫勳的棲息地,而山谷則又是典型的弁天玉棲息地。在這附近也存在著紫勳種群和弁天玉種群,可能這裡原本在幾百米的範圍內同時生存著這兩類種群,山頂生長著紫勳,山腳生長著弁天玉,但後來慢慢發生自然雜交,產生了現在生長在山頂和山谷上同時有著兩者特徵的紫勳L. lesliei ssp. lesliei v. lesliei (Kimberley form)。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L. gracilidelineata X L. ruschiorum (「gracilidelorum」) 荒玉X留蝶玉
  曾有過發現介於荒玉和留蝶玉外貌之間野生植株的報告,位於Swakopmund東部,是一個相當模糊的位置報告,因此還沒有被正式發現和建立,不過已經有人對這類品種使用兩個系的拉丁名組合構詞了名字”gracilidelorum”。這個類型的採集株也存在,外型類似留蝶玉,但葉面稍平並有著漂亮的線紋。兩者園藝雜交已經有過報告,因此兩系的血緣關係可以說是很接近。
  荒玉系葦朧玉和留蝶玉系留蝶玉的園藝雜交:(感謝蘇克曼肉園的圖片贊助)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L. pseudotruncatella ssp. groendrayensis 白曲玉
  這個品種最早被Jacobsen建立時是歸入曲玉系,但de Boer認為其是碧賜玉系的一個變種,因此有一段時間這個品種是被劃入了碧賜玉系(L. vallis-mariae v. groendraaiensis),後又撥亂反正回歸曲玉系。在地理上白曲玉接近瑞光玉(L. pseudotruncatella ssp. dendritica)的棲息地,但在東南方向最近的種群就是碧賜玉,相距80公里。白曲玉在習性、花期、花和種子的結構上,毫無疑問和瑞光玉很接近,但體色和部分種群的葉面質感很明顯受到了碧賜玉的影響。因此曲玉系和碧賜玉系間可能存在著一些遠緣關係。
  C246: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葉面有磨砂粗糙質感的白曲玉:(感謝風箏的圖片贊助)
自然雜交的生石花品種

評論 0

  • 暱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